解码气候科学,川音附小校社协同点燃学子科技创新好奇心

发布时间:2025-06-06来源: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作者:翁玉华 通讯员 唐乙力 袁原浏览量:1871

2025年5月28日,成都市武侯区“诸葛科普荟”品牌科普活动在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多功能厅顺利举行。六年级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古今气象观测技术的对比中,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对话,领悟中华气象文明千年传承的脉络。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武侯区科学技术协会、望江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与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共同承办。

专家引领:解码气候科学的古今传承

活动特邀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专家库入库专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系主任康平博士开展专题讲座。康平博士以“古代气象观测有多惊艳”为主题,从古代气象观测智慧切入,对比现代气象监测技术,为同学们初步构建起完整的大气科学认知体系。

20250605_233623_281.jpg

“大家知道为什么诸葛亮能借箭成功吗?”康平博士以赤壁之战“巧借东风”的典故开场,生动阐释了气象科学的跨时空应用价值。他指出,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绝非仅靠“神机妙算”,其背后蕴含着对气候科学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军事智慧的精妙结合。

20250605_233623_283.jpg

讲座中,康平博士详细介绍汉代浑天仪、日晷、青铜圭表、相风铜乌、宋代测湿天平、冰瓶等古代气象观测工具。他生动讲解古人利用琴弦变化判断湿度、通过钩卷云与卷积云识天气,以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气象谚语的科学依据。他还以“燕子低飞雨要来、蚂蚁搬家要下雨”等贴近生活的现象,将气压、湿度等专业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古人对气象规律的观察与总结。康博士在讲座中,穿插的古代气象观测案例与现代科技应用的对比,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从相风铜乌到多普勒气象雷达,人类探索大气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50605_233623_286.jpg

讲座尾声,“水龙卷模拟”实验,通过旋转容器内的水流形成涡旋,直观展现离心力对流体运动的作用,同时揭示水的表面张力在涡旋结构形成中的关键影响,以可视化方式让同学们理解自然界水龙卷的形成机理与相关物理原理。

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纷纷举手提问,展现出对气象科学的浓厚兴趣。气象知识互动环节,同学们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康博士的赞许。

科技互动:沉浸式体验点燃科学好奇心

科普讲座结束后,“风力探测器”“激光雕刻”“无皮鼓”“AI机器狗”“磁悬浮地球仪”“声悬浮装置让小球半空悬浮”六个超有趣的科技互动装置,把现场变成了“能摸能玩的科学课堂”。这些装置把知识变成了看得见、够得着的实际体验,点燃了同学们的科学好奇心!

校社协同:构建科普育人新生态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科普盛宴,更是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以古代气象智慧为纽带,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科学探索之路,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不仅收获了气象科学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种子。

未来,学校将继续携手社区、街道和科协,获取更多优质科普教育资源,持续深耕校社协同的科普模式,让更多学生在“古今对话”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在“动手实践”中培育创新的勇气,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翁玉华 通讯员 唐乙力 袁原)

责任编辑:周钰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