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小学范安东:教育不是“独唱”,是家校“并肩共鸣”

发布时间:2025-05-27来源: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校 作者:翁玉华 通讯员 范安东 昝彬彬浏览量:2931

在“全员育人”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家校共育已成为撬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支点。成都市新都区旃檀小学校秉持着“守护本真,静待花开”的办学理念,将家校协同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工程。

针对于学校家校协同工作,旃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范安东有很多的话想说一说。该校“童蒙于家”专题邀请范书记,从实践案例到育人哲学,探讨如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双向奔赴”。

家校共育的初心与使命

20250526_231232_1305.jpg

范书记,家校合作一直被列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您认为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家校合作是孩子成长的“双向加油站”。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深度的互动模式,让家庭与学校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家长不仅是教育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本学期,我们围绕“家长进课堂”“家长讲堂”“家校交流日”“家访工作”“三级家委会”五大模块,搭建了一座“看得见、听得懂、走得近”的共育桥梁。

在推动家校合作时,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破解?

最大的挑战是家校协同的极致化。有些家长可能担心参与学校事务会干扰教学,也有教师顾虑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为此,我们也制定了相关的活动来消除误解,比如定期召开的家校交流日,家长讲堂。

您提到“双向加油站”,能否举个家校互相赋能的例子?

比如四年级家长在“家长进课堂”分享职业故事后,教师会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讨论“理想与责任”;而家长也从教师那里学到如何用“启发式提问”和孩子沟通。这种双向反馈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小贴士

家校合作的关键词是“信任”与“共创”。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目标一致、行动同频,教育的能量才能真正流动到孩子的成长中。

让教育场景“零距离”

20250526_231232_1306.jpg

范书记,家长进课堂活动深受孩子们欢迎,能否分享一些亮点?

本学期共有136位家长走进课堂,覆盖超出课本的多个领域。低段课堂呈现“父母儿时的回忆”,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快乐童年;中段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每一位父母都是平凡的奋斗者;而高段更倾向游历中国,向同学介绍国家不同的地方和文化,领略中华大地的魅力。家长的特殊视角为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样子”。

家长进课堂的课程是如何筛选和设计的?

我们采用“三步法”:一是家长自主申报课例,二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对课例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三是学生发展部审核通过后执行。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也加强了家校的协作。

有家长担心自己“不会讲课”怎么办?

我们提供“三个一”支持:一份教学模板、一位老师提供课堂指导、一位老师课堂观摩。许多家长反馈,准备课程的过程让他们更理解教师的不易,也发现了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另一面。

小贴士

家长进课堂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一种教育观的传递——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角落,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生活导师”。

成为更懂孩子的“成长合伙人”

20250526_231232_1315.jpg

范书记,家长讲堂和普通家长会有什么区别?

家长讲堂不是单向的“政策传达”,而是聚焦家庭教育痛点的“经验共享会”。我们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和优秀的老师和家长代表,围绕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等主题,为家长提供可实操的“教育工具箱”。比如这个月的“青春期的亲子沟通密码”讲座中,黎秋梅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家长现学现用,现场反响非常热烈。

家长讲堂的内容如何贴近家长真实需求?

我们计划每学期发放《家庭教育需求问卷》,根据数据排名确定主题。这样我们将更多的选择权利就会下放到家长手中,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主题,例如这个月的家长讲堂,我们结合了六年级学生的实际现状进行了主题的确定。

工作繁忙的家长如何参与学习?

这也是家长所提出的问题,未来我们将采用“线下讲座+线上回放+精华笔记”三重保障。每次讲堂后,我们将进行讲堂内容进行整体成文档或视频,通过班级群推送;针对无法到场的家长,用碎片化时间也能学习。

家长学习后如何反馈效果?

从本次家长讲堂的反馈调查,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满意率达到了99%。

小贴士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共鸣。家长讲堂让教育理念从“知道”走向“做到”,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

倾听每一份心声

20250526_231232_1324.jpg

家校交流日如何做到“真沟通、解难题”?

我们摒弃“单向汇报”模式,改为“讲座+主题沙龙”。例如“学习习惯如何养成”“青春期心理护航”等话题,由家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有些班级提前发布问卷,收集家长关切的问题,现场针对性解答。本学期反馈数据显示,99%的家长认为交流日“有温度、有实效”。

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到场,如何弥补?

我们尽量邀请父母参与活动,未来我们将同步开设“线上交流专场”,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分时段开放,并录制精华片段上传学校平台。

交流日中提出的问题会跟进解决吗?

所有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倾听和研判,并将问题纳入“家校共育台账”。

小贴士

家校沟通不是“我说你听”,而是“我们一起想”。只有直面问题、平等对话,才能让合作真正落地。

从“走进家门”到“走进心门”

20250526_231232_1336.jpg

数字化时代,为何仍坚持家访?

家访是教育的“温度计”。本学期教师家访覆盖率达100%,重点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我了解到的有一名班主任发现学生小A沉迷手机,通过家访了解到父母的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所以和家长一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访让我们看见孩子背后的故事,从而提供更有温度的支持。

年轻教师缺乏家访经验,如何培训?

我们推行“老带新”组合家访,积极邀请我们的行政干部走进家庭,倾听家庭,除此之外,我们每一学期都开设了家庭教育的教师培训,让更多的年轻老师认识家访、学会家访,下一步我们将征集家庭教育指导骨干教师编写《家访情景应对手册》,涵盖“如何与隔代家长沟通”“发现家庭矛盾时如何处理”等多个典型场景,助力教师成长。

家访中遇到过让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是一位内向的孩子在家访时主动展示他的科技小制作,母亲很惊讶地说:“我从不知道他在学校这么优秀。”家访让那些沉默的闪光点被看见。

小贴士

屏幕再便捷,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家访的本质,是用脚步丈量教育的责任与爱。

从“桥梁”到“智库”的升级之路

20250526_231232_1339.jpg

三级家委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枢纽,具体承担哪些创新职能?

我们的三级家委会建设实现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班级家委会解决个性问题,年级家委会统筹资源,校级家委会参与决策。

如何避免家委会变成“少数家长俱乐部”?

我们推行公开原则:成员通过家长自荐、班级海选、履职答辩产生;成员工作接受全体家长满意度测评;班级资源公开共享,所有家长均可认领志愿服务项目。

家委会如何促进家校深度互动?

家委会成员更多的是广泛征集和筛选家长的建议和想法,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有效地化解家校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家委会还会积极参加学校相关机制共建,以家委会为窗口,让更多的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小贴士

家委会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家校共育的“神经中枢”。当每位家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教育便形成了生生不息的能量场。

共赴一场成长的“马拉松”

20250526_231232_1348.jpg

范书记,您对未来家校合作有何期待?

教育是慢艺术,家校合作亦需“长期主义”。下一步,我们将推出“家长学校”新样态,并探索多角度和多维度的家校沟通新形式。期待更多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与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您最想对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育没有“完美方案”,但有“共同成长”。您的每一份参与,都会成为孩子生命里的光。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理想的家校关系,您会选择什么?

共生——像树与土壤,彼此滋养,静待花开。

范书记的家校协同小贴士

最好的教育,是家校并肩站在同一战线,让孩子在爱的合力中,长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树。(翁玉华 通讯员 范安东 昝彬彬)

责任编辑:陈旭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