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小学:数学根脉,在五津风烟里生长

发布时间:2025-04-25来源: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小学 作者:陈秀萍浏览量:3521

最好的数学不在书页间,而在观音寺的檐角、宝墩的陶纹、岷江的浪花里,当孩子们学会用圆规复刻古柏年轮,以数列解读潮汐涨落,教育便完成了最诗意的抵达,让五千年的数学根脉在故乡的土壤里长成未来的森林。

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小学长期以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研学为舟、实践为桨,让学生带着学过的知识走进生活,载着数学素养溯游而上,触摸乡土文化的智慧脉搏,让抽象思维在生活实践、研学实践中生根发芽。在风烟五津滋养下,数学素养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诗意般茁壮成长。这里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演算,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告白、对数学之美的深切感悟,都是向智慧高峰的奋力攀登。

数学根脉,在五津风烟里生长

晨光漫过老君山的飞檐时,山门前的石阶正以等差数列的姿态等待攀登。两个孩子专注地数着青石板上斑驳的刻痕——一级、两级、三级……219级台阶不仅是通往道观的路径,更是丈量时光的天然数轴。山腰的百年银杏飘落黄叶,孩子们弯腰拾起,叶脉的斐波那契数列在阳光下舒展。恍惚间,数学的根脉在古树荫下悄然生长。

教育何尝不是一场文化的寻根?当看到纯阳观的大忠亭前,孩子们用量角器测量碑刻的倾斜度,讨论盔顶式建筑的对称与榫卯结构,计算天干地支的60甲子;宝墩古城的夯土层里,孩子们发现圆锥体与圆柱体的文明密码,先祖以十二进制记录日月轮回,将四千年前一圈圈漾开的绳纹看作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包容的同心圆时,我们深知:那些镌刻着先民智慧的遗迹,本就是最古老的数学课本。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绳结记录日月,今天的孩童用同样的绳编技艺,在对称与二进制的世界里编织着文化的基因链——一根红绳,串起的是文明的嬗变,更是数学在乡土中生生不息的脉搏。

暮春的梨花溪总让我们想起《九章算术》里的“少广”“衰分”之问。孩子们在梨花雨中穿行,用百分比计算飘落在树下的花瓣,用数对记录梨树分布,估计梨园的面积。观音寺的明代壁画前,藻井的方圆之变化作几何启蒙的密钥,飞天的漂海观音蕴藏黄金分割的韵律。数学在这里褪去了冰冷的符号外壳,显露出与五津山水相连的温热肌理。非遗传承人的剪刀在红纸上游走,对称轴两侧绽放的不仅是莲花与锦鲤,更是数学美学的千年传承;羊马河畔的田垄间,孩子们用卷尺测量“色如鹅黄三尺余”的韭黄;西河的余晖下,黄辣丁在钓鱼人的竹篓里跳跃的弧线,恰似抛物线最灵动的注脚。

这样的教学,是让学问从书本走向大地!当孩子们在电线杆下利用镜子和相似三角形测量高度,在斑竹林间统计光影预测竹子的生长和竹叶的分形结构,在取快递的路上思忖“一日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时,他们触摸的不只是数学的本质,更是家乡的筋骨与温度,是数学与文明共生的年轮。那些曾被试卷禁锢的公式定理,一旦落入五津的山水,便如金马河的水花般迸溅出生命的清响。

我们总在追问教育的真谛!当城市的孩子对着屏幕计算虚拟世界时,新津的少年正在五河交汇处丈量文明的半径。他们从观音寺的斗拱间看见三角形的稳定,从先辈的剪纸纹样里悟透对称的哲学,从韭黄生长的周期中理解函数的雏形——这样的学习,让数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舟楫,让核心素养在文化土壤里扎根。

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让知识长出精神的根系。当孩子们能看出老茶馆的盖碗茶阵,摆出的是九九乘法表的江湖;能用几何语言描述黄辣丁跃出水面的弧度;能看懂农博园麦浪的摆列和生长模式是斐波那契与黄金分割时,他们的心中便种下了两粒种子:一粒是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一粒是对脚下土地的热爱。而这,或许正是“立德树人”最诗意的表达——让数学成为一扇窗,窗外是故乡的云霞,窗内是文明的星光。(陈秀萍)

责任编辑:祝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