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联动浪漫星河 成大附小吴裕程老师点亮科学火种
发布时间:2025-04-09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小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段明娜 吴裕程 冯迪浏览量:2513
理工底色,育人之光: 从材料科学到星辰大海 成都大学附属小学吴裕程老师的人生轨迹,始于齿轮转动的精密与金属熔铸的热烈。从机械到材料,曾以工科人的严谨在实验室里打磨数据,用材料人的细腻在微观世界中探寻规律。求学期间,常以中共党员的身份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工科人的理性与党员的使命感,在自己身上即将交织成一份独特的责任——将科学的力量转化为孩子眼中的星光。 解题者的浪漫: 从实验室到三尺讲台 “工科教会我拆解问题,教育让我学会重构世界。”吴裕程老师自己经常这样形容自己的转型。一次课题实验中,设计的催化剂材料因温度失控出现不同形貌的产物出现,却意外发现能调控出一种高催化活性的新型催化剂结构,意外将失败转化为趣味科普素材。这种化难题为机遇的能力,正是自己愿意投身教育的底气。他相信,科学课堂不应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是一场师生共赴的探险:“当孩子问‘为什么橡皮能擦掉字’,他会带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石墨与纤维的舞蹈——答案藏在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的行动当中。” 童心未泯,与成长同频: 在共振频率里唤醒童心 课堂上,面对奇妙的科学现象,他和学生们一样,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当共同验证空气有质量时,那天平的瞬间倾斜迸发出了大大的惊讶声,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点燃了我们共同探索的热情。 他深知成长并非单向旅程,而是与孩子们一同探索的宝贵经历。在讨论蚕的一生生长过程时,吴裕程老师会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实践经历和充满想象力的推测,从蚕宝宝孵化开始到结茧吐丝,每个想法都珍贵无比。他为了和孩子们一起验证一个科学假设,在实验里反复尝试,一起经历失败的沮丧,也共同收获成功的喜悦。以童心为引,与学生们在成长道路上并肩前行,他期待和孩子们一起解锁更多科学奥秘,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在科学课堂上,他坚持为每一节课建立“科学成长日志”,记录孩子上课和做实验的状态,用视频剪辑留存实验中的闪光瞬间。 扎根泥土,向上生长: 做一株会发光的紫藤 “我愿做一株紫藤,把根扎进教育的土壤,让花开在孩子踮起脚尖能够到的地方。”这是自己在入职首日写下的教育宣言。如今,吴裕程老师正将材料科学的“相变理论”融入教学设计:知识如晶体结构需要有序建构,好奇心则如非晶态充满无限可能。在科技社团里,与学生们一同用3D打印,创设孩子们心目中的三维模型,把孩子们的世界用作品呈现出来,在动手实践中一同助力孩子们飞翔更高更远!“好的科学教育,应该让孩子既看得见原子,也摸得到星河,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如同星辰大海中的流星雨一般,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这份理想主义的坚守,让机械与童真在他的课堂完美共振。 火流星,追星之旅: 用天文望远镜丈量教育的热忱 “真正的科学启蒙,往往始于某个瞬间的震撼。”夜幕降临时分,吴裕程老师的身份从“科学教师”切换为“星空向导”。这份对天文的痴迷,源自组长带他观测双子座流星雨的那个寒夜——当瞬间划过的流星以及土星光环透过望远镜映入眼帘时,那一刻“如同心流漫过全身,连呼吸都带着星辰的韵律”。从此,观星的背包里永远装着《天文基础知识》和带着那一份传承的激光笔,手机相册记录着凌晨的银河延时摄影。 “望远镜不是让你看清星星,而是看清自己的局限。”至此,他一直在路上领悟“教育是双向共振”的真谛。 共振的量子共鸣感应: 家庭实验室诞生记 “教育不是雕刻星空,而是让每颗星星找到自己的轨道。” 当孩子把量杯当成望远镜,食盐结晶变成星云时,孩子们的科学想象又前进了一小步。在家庭实验室计划中,“量子共鸣实验”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记得首次开展磁力共振实验时,孩子妈妈发来视频:用直尺和棉线改造的装置反复调试至深夜,最终捕捉到两串回形针同步摆动的瞬间,孩子兴奋的尖叫声几乎掀翻屋顶。悬挂的磁化回形针轻晃时,未磁化的那串竟随之起舞,如同星际间默契的双子星座。 在家庭实验室日志里,孩子记录着这样的心得:第6次共振实验成功时,让我意识到,科学探索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耐心调整每一个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甚至重新设计工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细节决定成败。” 从数控机床的编程者,到童年梦想的播种人,吴裕程老师始终牢记以党员初心为舵,以工科思维为帆,以科研人的探索精神和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在教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待开发的‘智能材料’,他要做的,是找到触发他们潜能的‘临界温度’。”在这条用数据与爱心交织的教育之路上,正书写着属于他的教学相变方程。(赖波 通讯员 段明娜 吴裕程 冯迪) |
责任编辑: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