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区域融合教育实践 成华特校探索特需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25-03-28来源: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孙林馨 通讯员 陈珍浏览量:2109
为深化成华区融合教育实践,探索特需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科学路径,2025年3月26日,成华区覃佳利融合教育名师工作室联合成都市海滨小学融合教育工作坊在石室初中青龙校区开展“全纳赋能 多维立标——特需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专题活动。成都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先照勇、成华区政府特教督学吴玉芹、成华区覃佳利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含学习共同体成员)与海滨融合教育工作坊成员齐聚一堂,通过课堂观摩、案例分享、专家引领等形式,共话融合教育评价新方向。 课堂实践显温度,评价理念润无声 活动伊始,石室初中周莹老师呈现了一堂初二年级英语课《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课堂设计充分兼顾视力障碍与多动症学生的需求,通过分层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深度参与。课后,周老师以“用爱赋能,让特需学生被看见”为主题进行说课,强调通过赋予特需学生角色,可以激发其自信与责任感,真正实现“因需而融”。 体系构建重实效,多维评价促发展 石室初中班主任赵禄英老师从实践出发,专题分享《从“评价”到“赋能”:班主任如何构建特需学生的成长支持系统》。她提出从学业成就、行为表现、社交能力、自我发展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结合操行分管理、“人人通”平台动态跟踪等工具,为特需学生提供精准支持。案例分享中,赵老师以班级特需学生的成长为例,生动诠释了评价体系如何助力学生突破发展瓶颈。 石室初中青龙校区执行校长唐斌从学校顶层设计视角,系统阐释了学校融合教育的推进策略:教师团队专业化、制度保障体系化、内部督导常态化、评价考核科学化四方面,并强调到,四维联动策略旨在构建“全员支持、全程跟踪、全域覆盖”的融合教育生态,为特需学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校际经验共分享,多元评价齐探索 海滨融合教育工作坊成员校依次亮出实践智慧。 海滨小学推行“随班学科评价+资源室评价”双轨模式,兼顾学业与潜能发展;站东小学通过班会课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动态调整支持方案;熊猫路小学:倡导“量身定制”评价,拒绝“一刀切”;北新实验小学坚持“适应即最优”,以应需设计促个性发展;锦官城小学强化班主任评价主导地位,以奖励性评价激发动力;双水小学构建“前期评估+后期整合”机制,联动随班就读教师、心理教师及家长形成合力。 专家引领明方向,融合实践再升级 成都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先照勇从理论到实践高度剖析特殊学生的评价。先主任提醒首先要厘清评价的基础概念和关系明确,如评价与考核的关系、评价与评估的关系、评价与个别化教育计划如何结合等,同时要明晰评价的主体与方法、评价维度与内容,并结合小学与中学的学段不同进行差异化评价。先主任强调评价需以学生为中心,兼顾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维度全面。 成华区人民政府特教督学吴玉芹高度赞扬活动成果,强调从“有证”到“无证”拓宽范围,呼吁以差异化教学目标回应学生多元需求。 工作室领衔人覃佳利首先肯定周莹老师融合教育课堂的分类设计,指出融合课程设计应立足学情分析(普通与特需学生)、明确分层教学目标、嵌入针对性教学环节、分层教学评价等。同时,关于普通学校特需学生的评价,覃校长提出评价五原则——系统性原则、多元化原则、个别化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最后,建议各校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结合IEP进行评价分析,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家校沟通、优化资源配置等。 以评促融,向光而行 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与经验的交融中圆满落幕。融合教育的真谛,在于让评价成为照亮特需学生成长的灯塔,让差异化成为彼此成全的力量。工作室将继续以专业为基石、以爱心为纽带,携手区域教育同仁,在探索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行不怠,为每一颗独特的心灵点亮前行的星光。(孙林馨 通讯员 陈珍) |
责任编辑: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