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力·自然立——自然为孩童成长立下什么(刁荣普)
发布时间:2025-07-01来源:存古学堂 作者:刁荣普浏览量:2815
今日所见所记,皆为未来信; 愿做青山信使,传递生命诗篇。 Today's notes,tomorrow's light! ——《自然力宣言》 城市热浪初显,《存古学堂》第四期自然力的小小探索者们带着好奇心,在雾山清溪畔完成了一场“自然·科考与文学”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循着孩童们留下的足迹,回溯这场让人“惊艳”的诗意研学。 在晨雾未散的湿地深处,在溪畔鹅卵石滩上,孩子们开启了《昆虫记》的现实篇章:石蚕生态研究室。 他们轻轻翻动溪流中的石块,寻找法布尔笔下“水下建筑师”的精美小屋;自然导师畅畅老师领读原著片段,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范式:“当石蚕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是源自科学+文学的双通道研习理念。 自然力为孩子们提供陶泥,就地取材石子模仿石蚕搭建“房子”,体会石蚕“自然界建筑师”特性; 从观察到实践——石蚕教我搭房子; 溪流水利工程——探索水流的特性,尝试搭建“水坝”调整溪水落差。 嘘,还有自然给孩子们的大彩蛋! 难忘的彩蛋——在溪边偶遇蜻蜓(春蜓属)羽化,孩子们一边赞叹生命的奇迹,一边守护着蜻蜓最脆弱的时刻,直到羽化成功。 看啊,自然力这座无所不能的大课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悄然为孩童们树立起三重生命成长坐标,是那样坚固和永恒。 自然力,为孩子们成长“立”了什么? 一立自然之法则。自然的、人性的、情感的、心理的……世间之法,生命之序,相处之道都在“法则”二字中。一双双小脚丫踩在溪流里,明亮双眼观察着周遭一切。溪边一滴露珠沿着蒲草叶脉的天然凹槽滑落,折射出六棱形的晨光密码。喔,恍然大悟间:每一滴凝结的露珠,都在验证表面张力与重力间精妙的平衡法则,如同石蛾幼虫用几何思维编织的巢穴,用沙粒构建出符合流体动力学的纺锤体结构。这是自然教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透明几何学和流体力学课。 三年级男孩:“我修建的水坝由一个主河道,一条支流和一个小池塘组成……我们在入水口横着放了一块石头,把竹筒靠左放,筒头与石头齐平。这样,水的流速变快了。” 一个四年级男孩写下:“按照这个规律,我们造了十多个‘输水点’,完成‘三江汇流’。在这个工程里,我独自建造了5个点。我想:看来推动我建造的,是那好奇、必胜的勇气和信心吧!” 更有物归原主的社交礼仪,如采集箱中的石蚕,观察后放归溪中。这是自然给孩童们立下的“和平共处”的重要原则。 二立观察之棱镜。在大自然里,我们真的会观察吗?我们的眼睛看见和读懂了什么? “世间万物,万物有灵。我亲眼见证了一只蜻蜓由水生昆虫到飞行生物的进化。我惊喜于生物进化的规律,也庆幸自己观察到了这样的精彩过程。我也即将由一名小学生成为中学生,我想我的经历也和蜻蜓一样吧!”六年级的孩子在观察中,与蜻蜓、与自身成长产生紧密链接,如此真实而自然。 自然界在孩童眼里折射光芒。三年级孩子写下:“蜻蜓的羽化也十分有趣。它会找一个有太阳的日子,这样好把翅膀晒干。它爬上石头, 把身体一点点伸到壳外。可它的身体太软了,要花好多时间才能完全出来。只见它把身体往外伸,在伸到尾部时,它把身体使劲弓起来——好啦!出来了。现在它要把翅膀伸开,血液会流进翅膀中的血管里, 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十分让人震撼,仿佛在诉说生命的奇迹。” 在观察中科学考察。看,自然导师跪地讲解的瞬间,流水潺潺成知识的溪流;石蚕用丝线与沙砾构筑的巢穴,是自然最精妙的建筑课;蜻蜓羽化时薄翼舒展的震颤,化作生命教育的生动注脚。瞧,孩子们跪在卵石滩上,校准焦距的瞬间,仿佛古生物学家在岩层中寻找进化的印记,都是达尔文密码的活体拓印。显微尺度里的进化史诗,唱响在每一个自然中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的心中。 “今天第一次跟随孩子参加活动。衷心感谢学堂组织的自然观察活动!孩子们既系统观察了石蚕的生存智慧,又惊喜邂逅蜻蜓羽化的生命奇迹。从放大镜下探索巢穴奥秘,到静观薄翼舒展的震撼时刻,“观察-体验-表达”的立体设计充满巧思。老师们跪地讲解的专注、逐句批改的用心,让我们见证了教育最美的模样。这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课堂,定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永恒的求知种子。”随行的家长,活动结束,激情表露心声。 三立诗意之盎然。大自然的奇遇,薄翼震颤出一座文学基因库。法布尔《昆虫记》强调科学观察和文学创作的结合。自然导师说,据统计,《昆虫记》的中译版多达800余版,但我们坚信,最好的那个版本一定在大自然中。 “自然力”课堂,建立起文学创作支持体系:通过引导孩子们重组观察素材、唤醒感官记忆、转化科学记录等,搭建起文学创作脚手架,让孩子们在创作环节涌现出专属于他们的自然灵感。 当蜻蜓幼虫褪去稚壳的刹那,舒展的膜翅不仅是昆虫变态的终章,更是被导师点化的“文学胚胎”。 导师手记:当孩子跪在溪石上观察石蚕的“房子”时,他们的瞳孔里装着整个微观宇宙。这种专注,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文学表达。 “畅畅老师走过来惊讶地说:‘你们太幸运了,竟然遇到了蜻蜓羽化!’ 我心想:‘羽化是什么呢?’老师说‘看,它在努力把自己的身体从壳中钻出来。它的血液会流进翅膀的脉络里,翅膀就会打开。’接着有好多同学围过来看蜻蜓羽化。畅畅老师又说:‘它把自己的翅膀晒干就能起飞了。’” “渐渐地,我看到它的翅膀慢慢展开了,虽然我觉得等待有点无聊,但我仍不想离开。就像妈妈叫我洗澡而我在看电视不愿离开一样。”(二年级) “石蚕是在昆虫界的建筑师,他搬动小小的石子,吐出防水的丝线把石头贴在一起,建成了一个长条形的房子。我把它的房子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把每个石头都完好的贴合起来,没有一点缝隙。这样独自完成的工程,在我们人类世界里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四年级) 一切的一切,从眼里、手里、肌肤……一切的感觉、知觉经由孩子的笔尖孵化成跳跃的意象,证明所有生命现象都自带诗性编码。 在自然力教育图景里,教育者躬身示范的姿态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自然隐喻——正如菖蒲向着水面弯曲并非臣服,而是为了更好地承接阳光与露水。这种以谦卑姿态完成的生命对话,让自然法则与人文精神在自然科学考察中完成量子纠缠,最终凝结成露珠般晶莹的教育结晶——人是自然之子。自然,行不言之教。 作者介绍 刁荣普,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中国“阳光教育”创始人,四川省政府督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科协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青少年作家专委会首席教育专家,成都市特殊贡献专家。46年深耕一线,是数万家庭信赖的“阳光教育”引路人;仅2024年,为全国校长、班主任、老师、家长、学生培训超2万人。 |
责任编辑:毛逸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