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咖”走进“存古夜话”,解码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03-04来源:存古学堂 作者:赖波浏览量:2934

当古老的琴弦震颤出量子力学的频率,当《计算机之歌》的韵脚叩击着图灵机的逻辑门,在2025年3月1日晚7点的“存古夜话亲子公益课堂”上,来自街道、社区及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作家培养基地的30余个家庭和多名中小学教师、大学生等齐聚一堂,深度参与了一场名为“DeepSeek之火及未来的计算”的思维盛宴。

图片1.png

主讲人赵川副教授深耕AI基础、自然语言20余年,执教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技与技术学院,也是国际科学家诗社的创立者,被称为“用科学和艺术两条腿走路的科学家”。针对当下家长最关切的教育命题,她用哪吒的“三昧真火”、钱学森先生的“赛博灵境”等比喻,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教育指南,为未来教育的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家长们的疑虑:“人工智能在逐步取代很多现有职业,我们和孩子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赵教授特别强调:“AI时代的孩子需要强健体魄、文学底蕴和审美感知力,这才是无法被算法替代的‘护城河’。”

在赵川教授的引导下,家长们逐渐领会了未来教育的“三大竞争力”——第一,文学素养,让孩子从字词感知生命温度。孩子能品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生命力,才是真正战胜AI流水线创作的能力。第二,审美创造,用传统美学激活AI“灵魂”。孩子能看懂中国古画色谱背后隐藏的审美哲学,这不仅是中国画颜料配比,更是“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用这种思维调教AI,作品才有灵魂。第三,强健体魄,运动改造大脑,运动数据驱动文化认知。人类的核心优势在于“身体化认知”,在AI时代,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因为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巨变而愈发关键,家长在当下应该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此外,赵川教授还在现场展示了她父亲使用过的计算尺以及算盘等工具,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计算工具的飞速革新。

图片4.png

图片5.png

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计算吗?AI能与音乐发生怎样的碰撞?赵川教授的学生、跨界音乐人林森和罗缘也来到现场,他们和赵教授一起,用中国古代乐器“瑟”带领家长和孩子们现场演绎了《眼泪为什么是咸的》《蓝雪花》等原创儿歌曲目。赵川教授结合AI原理以及艺术表达解析了AI如何“听懂”童谣的想象力。

最后,大家在赵川教授原创的《计算机之歌》中,感悟了现代工具与古代智慧美的结合。

“万世良愿,众生之梦,精诚晶智,此机天机。系出名门,抱负弘深,邃密群科,瞬息亿演……”

歌声和节奏穿越数字洪流,为所有参与者注入了一种信念:在算法重构世界的年代,唯有坚守“人之所以为人”,方能继续书写碳基生命的诗篇。

在两小时的分享中,大家获益良多:“原来AI时代的教育密码,不仅藏在科技里,还要把老祖宗的智慧炼成孩子的基本功!”“当AI能写诗作画,更要让孩子从汗水中感知‘锄禾日当午’,用心眼看见‘江流天地外’。”

存古学堂院长杨菁芝介绍,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人文教育基地”建设,探索校家社资源整合模式,结合社区“全龄友好”建设需求,打造公益教育品牌活动,2025年2月22日起,由四川省散文学会、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主办,存古学堂承办的“存古夜话·亲子公益课程”于每周六晚推出。当天的讲座是“存古夜话”系列活动的第二期,存古学堂将继续突破传统教育场域,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赖波)

责任编辑:杨庆虹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