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光照亮游学之旅——范一尘(知名作家)

发布时间:2024-09-29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范一尘浏览量:2305

每一个文化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游学之旅。在游学的路上,他们追逐着自己的梦想。遥想当年,梁启超提出要把京师大学堂办成“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世界一流学校,张之洞以“保存国粹,讲求科学”为宗旨在全国遍设存古学堂,何其慷慨豪迈!时至今日,“北大梦”依然吸引着无数中华精英,而成都黉门存古学堂同样让很多中国人念念不忘。

image1.jpg

“圆梦北大”成为一种人生理想,“奔赴北大”并非只专属年轻人。蓝天是郎德辉老师的笔名,他年过花甲却壮心不已。今年七月,郎老师经过严格考核,毅然走进北大,进入书法文化高研班学习。

蓝天从事文艺工作40余年,是一位资深的广播电视编导。他曾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小平》,以舞台剧的形式艺术地呈现了七十余年前那场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血与火征程。蓝天说,在当代中国影视、戏剧中,以影视反映伟人邓小平一生的作品至少有数千部、上万部,而以舞台剧呈现邓小平战斗生活的戏剧却为数不多,粗略估计仅有数十部。蓝天还说,在他的文艺作品中,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2007年话剧百年,由他编导了话剧《血与火的邓小平》,能在当代中国文艺大舞台上,编导、演出该剧深感荣幸。该剧的主题歌《大别山不会忘记》就是由蓝天作词、著名作曲家黄守明作曲。多才多艺的郎老师担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多年,在学会他徳高望重,成为文友们尊敬的老师和知心朋友。

image2.jpg

蓝天老师在北大学习留影

我好奇郎老师著作等身、功成名就,本应坐享清福、颐享天年,为何心甘情愿冒着酷暑,不远千里,奔赴北大?他回答说,他要去“寻找文学创作怎么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学表达”?他要去“寻找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呈现一种新的文本样式的答案”。

寻找肯定就会有答案,但寻找的意义是什么?

两年前,在卢海阳老师的引领下,我在四川省散文学会创研部的活动中,第一次认识郎老师,第一次读到他的散文集《遥远的故乡》。通过文字,我深入了解一位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辉煌。在后来与他不断接触与交流中,我理解一位文化人的家国情怀,领悟一位读书人对人情、人性的熟稔掌控。

在我们的交流中,郎老师不时指导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成才。他不但给我开列一串长长的书单,引导我读书,而且鼓励我“立大志、做大事”,放远眼光,不仅要在个人创作上取得成绩,还要帮助更多人获取事业成功。“每个人都会老去,生命存在的价值,就是让后来人踩在前人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在郎老师以及很多像他一样的老师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些进步,获得了一些成绩,郎老师同样毫不松懈。为了潜心创作,他一个人寓居在青城山脚下的雅致客栈。我不时看到他的大作出现在各大报刊平台,以为他在著书立说傲笑山林。有一天忽然接到他的电话,要我去武侯区黉门社区莫尔画院。

image3.jpg

本文作者(左一)与蓝天老师

原来,莫尔画院在黉门街社区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新时代“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推动,重启成都黉门存古学堂。

一百多年前,风云变幻、国是日非之际,亦是西学东渐、变法图存之时,京师大学堂、存古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创办;一百多年后,北大孕育了无数中华精英、存古学堂正在复兴。女作家杨菁芝成为重启成都存古学堂重要发起人之一。

四川存古学堂校址在成都南门,街因校名,黉门街一直沿用至今。1910年5月创立存古国学馆之后,先后更名为四川国学学校、四川省立国学专门学校、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正式并入四川大学校舍,最终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四川存古学堂自创立始,文脉一直不曾断裂。如今重启,即是延续拓展。

成都黉门存古学堂着力发掘黉门街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人文教育基地,它以艺术、文学、科学为引擎,集合相关领域专家团队,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全方位支持人文教育基地建设,开展“校家社”交流和公益教育活动。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钱学”专家、茅盾文学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何开四荣任总顾问;四川省散文学会会长丁仕强担任顾问,蓝天也欣然出任顾问。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申民辉等人也担任顾问。杨菁芝、冯俊龙、燕羽等人担任导师;全国十大人气校长、中国阳光教育创始人刁荣普任荣誉院长。

郎老师此去北大,不但是圆梦北大,更是希翼吸收北大文化书法理念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对跨界(跨文本)写作的探索,把自己积累的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经验加以改良升华,重新提炼出适合新时代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他迫切希望熠熠生辉的北大之光映照重新开启的存古学堂,照亮天下文化人的游学之旅。

image4.jpg

炎夏才逝,初秋的青城山天高云淡。在环境清幽的隐秀尚庭酒店,与郎老师同是北大校友的何开四主席、毛泽东特型演员李家学、川剧变脸艺术家何明虎,以及来自川内外各地的著名作家、诗人、记者、书法家、企业界人士数十人,齐聚一堂,聆听郎老师北大学成归来的第一场“(成都)北大文化书法暨人文精神讲坛”讲座。

image5.jpg

郎老师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北大游学经历,对授课教授的精心讲授,和同班的相互砥砺记忆犹新。他在分享北大老师及同学发来的祝福贺电、书法赠品时,更是饱含热泪、几度哽咽。由此可见,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的教学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已经深入北大学子心灵,并且随着北大学子聚散传播四方。

“我以为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理念和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书法和文化的完美融合与呈现,更是一种书法思想的个性表达。”

“百年北大书法在其书法艺术(文本)形式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中,是这种教育理念(模式)在讲授时有一种‘在场’的表达,这种表达是书法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和践行。”

“在文学的语境下讲授书法,其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亦显而易见。”

image6.jpg

郎老师激情昂扬的演讲,不时博得全场热烈鼓掌。会议室里传出阵阵喝彩,引得很多游客不请自到,恳求会务人员让他们旁听。郎老师锲而不舍的探索,这场首秀讲坛已见成效。我明白了他寻找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重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但是他实现个体人生价值,更在于他将从北大吸收到的光和热传递出去,温暖更多人心、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我想这就是北大的魅力,也是郎老师追寻北大之光的初衷。

image7.jpg

image8.jpg

一个时代要有英雄,才能成为大时代;一个国家要有目标,才能成为大国;一个民族要有希望,才能成为大而强的民族;一个民族最大的希望,是青少年。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郎老师修身正心,诚意致知,家齐而后国治,而天下平。他深知教育的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重视教育,就要从自我塑造开始。所以他年过六旬奔赴北大,所以他虽不年轻但精力充沛,所以他功成名遂依然步履不停。

image9.jpg

蓝天老师为社区级学校赠书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成都市第十六中学)是存古学堂旧址,成都存古学堂(分部)重启典礼与新学期开学典礼同日举行。郎老师北大校友何开四主席,对笔直站在学校操场上的学生们作了简短讲话,其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你们冒着烈日顽强不屈的坚韧精神,将是未来人生成功的最大保证!”

图片1.png

何开四(左二)、蓝天(右三)、刁荣普(右二)为石室锦外授牌

图片2.png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何开四主席,在蓝天、杨菁芝、申民辉、刁荣普等社会名人、作家,和四川省散文学会、莫尔画院、武侯黉门社区等社会力量,以及石室锦外的共同努力下,北大之光一定会映照存古学堂,照亮天下文化人的游学之旅!        

作者简介:

范一尘,本名冯俊龙,男,汉族,四川西充人,定居成都,1970年出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精神文明报》《文艺报》《北京青年报》《四川日报》《文史天地》《同舟共进》等报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文摘报》《作家文摘》《读者文摘》及人民日报文艺、中宣部学习强国等转载(摘)。获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头条号青云奖、四川报纸副刊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范雨洁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