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家长在育儿中的情绪管理
发布时间:2017-12-07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杨弘浏览量:1997
情绪管理的意义 现代心理学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成人的精神障碍很多起源于幼儿期。无论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还是A.托马斯和切斯的儿童气质九维度论,或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都强调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在逻辑上从属于环境因素。 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人物,其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家长的性格与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性格温和的家长所养育的孩子性情也趋于平和,内心世界比较稳定;父母如果性格暴躁、喜怒无常,一般情况下孩子也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心态不稳定。因此,情绪管理是当前家长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察觉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反应。 情绪管理的策略 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家长应该识别自身情绪。 接纳自己是有情绪的,允许自己有情绪。倾听感受自己的情绪,明白它来自哪里,是由于自身原因,还是出于对孩子行为不满的应激神经反应,是长期累积爆发,还是临时形成。试着去倾听自己的情绪,意味着我们迈出了控制情绪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应该反思自身情绪。 在正确识别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冷静下来,反思情绪,总结它的发生发展、预想它的结果。当我们反思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管理情绪了,反思情绪的过程也是我们与情绪拉开距离的过程。 最后,家长应该正确表达自身情绪。 “正确表达”情绪不代表否定和压制情绪,而是选择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相信一位自然、诚实面对自己真实情绪的家长比一位对自己情绪持隐忍、回避态度的家长能为孩子带来更加正面的影响。家长在幼儿面前有意地压制自己生气、愤怒等情绪,是一种不自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幼儿准确感知、判断同伴情绪情感的能力。如果可以坦白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想一个人静静”、“当你......的时候(描述孩子的行为),我感到......,因为......(描述自己受到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更加真诚呢? 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产物。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幼儿逐渐内化家长对自身情绪管理的模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做情绪的主人。家长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逐步提升对自身情绪的识别能力,并自觉养成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反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家庭教育的过程是“育人育己”的过程。愿家长朋友们在育儿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成都市第二十三幼儿园) |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