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小学音乐课堂现状、成因及解决策略浅析
发布时间:2017-05-10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2323
人们眼中的音乐课,师生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轻松而富于激情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和幸福,似乎音乐老师寿命都要长几年。 然而现实呢?以下两个不同的版本,基本可以代表大部分音乐课堂。 第一种:组织能力一般的老师,面对几十个个性鲜活的孩子,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组织课堂纪律,用一位老师的原话:“我们每节课都在和学生板命”(“板命”这个词语,是四川方言,大意为拼尽全力、垂死挣扎),生动表现了老师在课堂上既要疲于组织学生,又要兼顾课堂内容、教学目标,弄得声嘶力竭、筋疲力尽,教学效果还不好的尴尬状态。 第二种:有了些教学经验、组织能力较强的老师,课堂上学生较少制造各种“麻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声情并茂;更多的学生嘴仅仅张嘴,没有表情,更没形体动作;还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面无表情。 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并没有感受到音乐的美,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谈谈我对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成因和解决策略的认识: 一、学生因素及解决策略。 (一)音乐天赋。不可否认,音乐学习需要一定的天赋。有些人天生对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节奏等敏感,这些孩子课堂上往往声情并茂、全情投入。而对于非敏感人群,学习音乐难度比较大,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的管理难度也大。 学生天赋问题,我们无法根本改变。但人总具备一些对音响的感知能力的,我们对那些对音乐不怎么敏感的学生,应该首先从感受音乐的节拍开始坚持训练,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身体必须随音乐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以期逐渐培养对音乐其他要素的感知能力。 (二)重视程度。小学阶段主要考核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音乐学习效果并不影响学生将来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老师、家长普遍忽略音乐学科,学生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从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角度争取家长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尤其是班主任的配合,合力育人。 (三)学习习惯。一些孩子不具备良好的聆听、独立思考、分享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加上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进度的压力之下忽视了对孩子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差。 我们除了变换课堂形式、尽量选用艺术感染力较强、凸显某个特别音乐要素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作品特具感染力的音乐要素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状态的关注,适时提醒或者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比如,我在教授江苏民歌《茉莉花》时,让学生关注前奏中音色比较明亮的分别有哪些打击乐器,伴奏时出现在第一拍还是第二拍,每次出现敲一次还是两次,学生有了聆听的目标,学习效果就好多了。 二、教师因素。 (一)重视程度。为数不少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意义和价值不理解,对于音乐审美、音乐文化的学习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何意义和价值不理解,简单地人为音乐教师的工作不外乎上课、排练节目,并不重视课堂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但课程标准言简意赅,具有相当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需要通过全员培训、专家引领等方式细细品读。 (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由于之前教材编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加上一些专家对过于偏重知识与技能的音乐课抨击力度相当大,加上现在中小学教师各种工作叠加,普遍工作量非常大,静下心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老师们对教材隐含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度大大降低。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各种高质量的音乐学科公开课,大多教学手段丰富、道具布景亮丽、教师个人特长独到。这些课确实质量高,但很多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误以为华丽的课就是好课,回到自己平时的课堂上,还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对每个年段、每节课、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应该怎样去达成这些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应认真分析,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 (四)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程度。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不够充分的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可能不能明确感知,或者看见了,却没有意识到存在问题;或者意识到存在学生审美体验和表现不充分的情况但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首先需要老师有关注的意识,还需要老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能力。有了意识,能发现问题,能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很快改观的。 三、资源因素。 (一)教材选曲。部分曲目为了兼顾流行,却不够经典,流行期过了,也就失去了一些艺术价值,加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要素关注不够,中高年级学生可能就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了。 (二)影音资料问题。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不齐备,老师们自己在互联网上找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大多质量较差。比如,西洋乐器介绍,教材编印商应该提供各种乐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教师自行寻找到的资料要么音响效果差,要么图像不清晰。 (三)影音播放设备质量。音乐教室的播放设备良莠不齐,硬件设施分配还不均衡。比如,我在组织学生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前奏部分时,班级教室的多媒体系统能明确听到三角铁和铃鼓伴奏节奏,但音色不够明确;在音乐教室播放同样的音频,两件乐器音色更容易辨别,但音量很弱,需要在很安静的环境下仔细聆听才能听到。 教学资源方面,一方面我们期待教材出版商继续努力,完善教学资源,比如以前人音社使用midi音乐,后来改为乐队演奏音乐,音响效果明显好转;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可以根据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再一方面,我们应该实行区域资源共享。比如,教授西洋管弦乐介绍,我在教研员李嵘老师指导下下载并分享了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高清版,乐队一件乐器一件乐器依次呈现,每件乐器的形状、大小、颜色、演奏方法、音色清晰明了,学生学习效果好。 我们希望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快快乐乐并学有所成,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化并丰富学生的人生,也美化和丰富老师自己的人生。我们有过困扰,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总结、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美好的愿望是能实现的。 |
责任编辑:刘翰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