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阻碍小学音乐学科生动学习的因素浅析

发布时间:2017-05-09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2536

生动学习,看着普普通通的四个字,却是一个很美的词语,在教学中,是很高的境界。学科外的人可能认为音乐课好安逸,师生在美妙的乐声中陶醉着,唱着、奏着,轻松而富于激情地享受着音乐文化带来的美美的幸福,音乐老师寿命都要长几年。可能,中小学音乐学科生动学习的内涵,也大致可以用以上表述来概括。

我们来看现实。当然,这所谓的现实,不代表每一位音乐老师的课堂,但几个不同的版本,基本可以代表大部分音乐课堂了。

组织能力一般的老师,面对几十个个性鲜活的孩子,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组织课堂纪律,用一位老师的原话:“我们每节课都在和学生板命”。“板命”这个词语,是四川方言,在各地有着丰富的含义,用在这个地方,表现了老师在课堂上面对教室里各个方向好奇心强、表达欲旺盛、容易受到细枝末节的各种信息吸引的学生的各种表现,比如插嘴、讲话、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等等,顾了头,顾不了尾,一会儿解决这个问题,一会儿解决那个问题,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既要疲于组织学生,又要兼顾课堂内容、教学目标,弄得声嘶力竭、筋疲力尽,教学效果还不怎么好的状态。长期坚守在这样的课堂,我们音乐老师能多活几年吗?组织能力差一些的老师就更难过了。

有了些教学经验、组织能力较强的老师,课堂上学生较少制造各种“麻烦”。上课了,学生乖乖地坐着,没有私下讲话,也没有招惹旁边的同学等现象。中高年级课堂,唱歌了,有些学生唱得声情并茂,表现力很强,这样的学生大致占到班级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有些学生嘴也在动,但没有什么表情,更没什么形体动作,这样的学生大概占到班级总人数的过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还有一些学生,嘴不动,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整个人的大脑思维完全不在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大概占到班级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为数不少。

也就是说,除了少部分对音乐特别敏感、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孩子,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并没有感受到音乐的美。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分析,大概存在这样几个原因:

一、学生因素。

1.学生音乐天赋因素。音乐学习需要一定的天赋。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对音乐要素敏感,表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这类人群往往属于上述第一类学生。在敏感人群中,有些人对音高特别敏感,有些人对节奏特别敏感,有些人对音色特别敏感……而对于非敏感人群,则可能对音乐许多要素都恰好不怎么敏感或者对音乐部分要素不敏感而对部分要素敏感程度不如前一类人群高,这样的人群学习音乐,难度比较大;表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这类人群大致属于上述第二、三类学生。

学生天赋问题,我们无法根本改变。但只要不是听力障碍问题,人总具备一些对音响的感知能力的。音乐的力度是相对容易感知的要素,我们对那些对音乐不怎么敏感的学生,应该首先从感受音乐的节拍开始坚持训练,以期逐渐丰富对音乐其他要素的感知能力培养。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身体必须随音乐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以便于教师检验学生是否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感。

2.学生重视程度因素。由于现行教育考核制度的影响,小学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即使部分地区对其他学科组织考核,其考核结果和学习效果也并不影响学生将来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样一来,学校各学科老师都不重视音乐学科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家长也不重视,甚至认为除了语数外三科,别的学科都是给孩子调整和休息用的,学习好不好、孩子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习惯好不好,都不重要,老师们和家长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让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堂学习。

学生重视程度受着成人的影响。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自己从事的职业,重视自己的学科,并从学生前面发展、养成始终如一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角度争取家长和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的配合, 共同育人。班主任的配合往往非常关键,能帮助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氛围。

3.学生学习习惯因素。一些孩子从小就对课堂学习的环境不适应,不具备良好的聆听、独立思考习、分享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加上一些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进度的压力之下忽视了对这些孩子在这些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这些孩子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课堂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效果差。

学生学习习惯很多时候是从小就带来的,并不是进入学校之后才有所不同。对于聆听习惯、思考习惯不利于课堂学习的孩子,我们除了常常变换课堂形式、尽量选用艺术感染力较强、凸显某个特别音乐要素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作品特具感染力的音乐要素吸引学生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状态的关注,适时提醒或者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比如,我在教授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学生聆听歌曲时显得并不兴奋,我让同学们关注前奏中音色比较明亮的打击乐器,分别有哪些打击乐器,伴奏时出现在第一拍还是第二拍,每次出现敲一次还是两次,有了这些关注点,学生就有了聆听的目标,学习效果就好多了。

二、教师因素。

1.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科教学重视程度因素。为数不少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纳入音乐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不理解,对于音乐审美、音乐文化的学习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何意义和价值不理解,认识上,只觉得音乐学科是一门无需考试的学科,音乐教师的工作不外乎上课,排练节目参赛,所以,一些音乐教师并不重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但课程标准言简意赅,具有相当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虽然对于音乐学科的社会意义、音乐对人的终身发展的作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实施方法都有阐述,可能我们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需要细细品读。

2.教师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年段目标认识和达成意识因素。由于之前教材编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前期培训中专家对以往过于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现象抨击力度相当大,可能引导一线音乐教师走向过于忽视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另外,现在中小学教师各种工作叠加,普遍工作量非常大,静下心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老师们对教材隐含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能力降低。

3.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因素。各种高质量的音乐学科公开课,大多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设计精妙、道具布景亮丽、教师个人特长独到。这些课确实质量高,但很多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误以为华丽的课就是好课,他们没有看到平时朴实的音乐课应该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切实落实教学应有的目标,他们回到自己的课堂上,可能还是不知道各年段唱歌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教学方法有哪些;也不知道各年段欣赏课到底欣赏些什么;更不知道创编活动怎样让学生创作出一两个乐句。

音乐公开课的示范意义固然很强,但对于平时音乐课不能形成直接的、完整的指导。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对每个年段、每节课、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应该怎样去达成这些目标,应有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程度因素。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不够充分的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可能不能明确感知,哪些学生学习状态很投入、哪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哪些学生看似跟着课堂在走,但并没有真正感受到音乐各要素带来的美……或者,看见了,却没有意识到存在问题;或者意识到存在学生审美体验和表现不充分的情况但缺乏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首先需要老师有关注的意识,还需要老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选择、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能力。有了意识,能发现问题,能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很快改观的。

三、资源因素。

1.教材选曲。部分曲目为了兼顾流行,却不够经典,流行期过了,也就失去了一些艺术价值,加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要素关注不够,中高年级学生可能就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了。

2.影音资料问题。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不齐备,老师们自己在互联网上找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大多质量较差。比如,西洋乐器介绍,教材编印商应该提供各种乐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提高教学效率,但配套的资料里面并没有相关内容;教师自行寻找,困难重重,找到的资料要么音响效果差,要么图像不清晰,要么总体质量都差。

3.影音播放设备质量差。音乐课程配套的影音资料现在在品质上有了明显提高,但音乐教室的播放设备良莠不齐,硬件设施在区域内分配还不均衡,有些学校的音频播放设备不能完整、准确呈现乐曲各声部音色,同样的配套音频,在某些学校的播放设备上播放能准确听到的乐器,在另一些学校的播放设备上播放就听不到了,教学内容(音乐要素)不存在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不了了。比如,我上人音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茉莉花》,组织学生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前奏部分,在班级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播放时,音乐里的三角铁和铃鼓伴奏节奏听感明确,但音色不够明确,表明播放设备品质一般;在音乐教室里播放同样的音频,两件乐器音色更容易辨别,但音量很弱,需要在很安静的环境下仔细聆听才能听到,表明音响设备品质还不错,但功放存在问题或者音响系统喇叭数量没有配足,导致一些声部没有正确呈现。

教学资源方面,一方面我们期待教材出版商继续努力,完善教学资源,这一方面我们能看到明显的改善,比如以前人音社使用midi音乐,后来改为乐队演奏音乐,音响效果明显好转;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可以根据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找;再一方面,我们应该实行区域资源共享。比如,教授西洋管弦乐介绍,以前是很头疼的,没有乐器实物、没有各种乐器单独的音频资源,我们拿着东拼西凑、品相参差不齐的图片,空口给学生描述乐器的音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在教研员李嵘老师指导下下载并分享了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高清版,乐队一件乐器一件乐器依次呈现,每件乐器的形状、大小、颜色、演奏方法、音色清晰明了,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好了很多。

我们希望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快快乐乐并学有所成,提高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化并丰富学生的人生,也美化和丰富老师自己的人生。我们有过困扰,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总结教学中的现象、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美好的愿望是能实现的。

责任编辑:刘翰彦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