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石半丁: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初探
发布时间:2025-08-06来源: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 作者:石半丁浏览量:3182
摘要: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要求,以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及选择性必修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实施策略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语文跨学科教学对知识整合与迁移、核心素养培育及思维拓展的作用,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构建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等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深化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要求,将跨学科教学纳入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范畴,强调通过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载体,其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新课标要求下正经历深刻变革,跨学科教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语文与历史、思政、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优化拓展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多元知识融合的环境中提升综合能力。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仍存在理论认知不足、实践路径模糊等问题,亟需深入探究与实践。基于此,本文提出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跨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等,希冀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推动语文教学创新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素养人才提供支撑。 二、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在新课标下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跨学科教学能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了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作品内涵,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例如,在学习部编教材中《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望海潮》等篇章时,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学科的三国鼎立背景、两宋辽金对峙背景及美术学科的古代山水画意境,可帮助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文本。又如,教学部编教材《答司马谏议书》《离骚》《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等篇章时,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二)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 传统语文教学有单篇解读的局限,“大单元教学”是教材内容按主题、项目等逻辑关系的整合;而跨学科教学则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它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能更全面理解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例如,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的《论语》十章、《老子》四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章,要全面并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可引导从历史角度了解并掌握“先秦文学”及“百家争鸣”的时代印记,从政治学(哲学)角度了解并掌握先秦诸子百家的流派与主张、学说与观点、思辨与哲思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跨学科分析方法,提升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跨学科情境能打破学习的枯燥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问题解决与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学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石钟山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科、历史学科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梳理、考究“石钟山”命名由来,还可以从哲学中的“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等思哲思与论断去悟出文章深刻蕴含。又如,教学必修下《促织》篇章,学生们为作者蒲松龄科举坎坷、屡试不第唏嘘不已时,顺势从历史学科和政治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的人才与官员的选拔制度,从尧舜禹时的“禅让制”到两汉的“察举制”,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后的“科举制”;由《陈情表》讲解“察举制”,由蒲松龄谈及“科举制”。 三、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1.单元主题式整合。以教材大单元为基础,围绕特定主题设计跨学科任务。例如,以“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及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为主题,整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怜悯是人的天性》等篇章,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辨性思辨得以发展与提升,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又如,以“先秦文学及诸子百家思想”为主题,整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章、《老子》四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章,引导学生运用跨越历史和政治两学科分析方法,深刻理解秦诸子百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相应的政治主张,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化理解与传承。 2.项目式学习。教师通过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与其他学科的潜在联系,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出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项目。例如,基于《过秦论》《六国论》《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天文地理学科知识,勾勒出先秦(春秋战国0时期各诸侯国在华夏九州的版图分布情况和华夏九州的地理“分野”情况、并掌握古今地名称谓等重要文化常识。创设基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或学科认知的跨学科任务情境,例如,以“设计推介家乡文化名片”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语文的调查采访、资料整理和文案撰写能力,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信息,运用艺术(美术)的设计能力,设计家乡文化名片的版面和图案,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电子名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1.问题导向教学。设置开放性跨学科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从礼仪文化、服饰美学、传统节日、书画诗词、建筑规制、什物器皿等方面分析《红楼梦》文化内涵,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在书中的映射,助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如,基于《登泰山记》《《石钟山记》等篇章,让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别勾勒绘制出作者登泰山的游踪图和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的游踪图。 2.情境模拟与实践。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增强学习体验。例如,学习《鸿门宴》《兰亭集序》时模拟历史场景,组织历史剧表演,或参观博物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结合文物解读古典文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中理解语文的内涵,提升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兼顾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除传统语文知识考核外,还应从知识整合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等维度进行评价。知识整合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跨学科协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创新能力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新颖思路和方法;语文核心素养则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在跨学科项目中,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成果展示等方式,从课堂观察、小组讨论记录、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四、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陈情表》跨学科教学 (一)教学目标 1.语文层面:体会李密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品味其言辞的委婉恳切,提升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复杂情感。 2.历史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西晋初年的政治背景,包括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旧臣的政策等,理解李密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对他的影响,以及《陈情表》产生的历史土壤。(2)对比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分析西晋征召李密背后的政治意图,培养以历史眼光看待文学作品的意识 。 3.思政目标:(1)深入探讨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孝”文化在古代社会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思考它对当代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启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2)理解李密在“忠”与“孝”之间的两难抉择,分析这种矛盾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冲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 。 (二)教学过程 1.语文解读:精读文本,分析人物情感、写作手法。 2.历史拓展:结合西晋初年的政治背景,包括司马氏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旧臣的政策等,理解李密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对其人生抉择的影响;拓展延伸拓展我国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官职称谓及其职权范围。 3.思政拓展: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以礼治国”“以德治国”“忠君报国”等政治理念”,“孝”文化在古代社会的内涵、地位和作用,思考它对当代社会家庭伦理观念的启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 (三)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多维度、跨学科学习,不仅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提升了历史分析能力与思政思辨能力,实现了跨学科素养的融合发展。 五、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经过三年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我们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教学短板。教师能力局限,缺乏跨学科知识储备与教学设计经验; 课程资源不足,现有教材体系跨学科内容较少,开发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够系统化,传统考试评价难以衡量跨学科素养。为此,我们应强化学习,积极主动加强培训,优化学科融合教研团队建设;结合学校特色开发跨学科校本课程,如“古典文学与历史视野”“经典文学与思政思辨”“古诗中的地理密码”等;完善评价体系,引入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建立符合跨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标准。 六、结论与展望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我们通过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与优化评价机制,能够实现语文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跨学科教学必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跨学科教学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综合素养人才提供支撑。 |
责任编辑:毛逸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