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黄甲小学曾利、程沙、周红琼:“双新”背景下“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4来源:成都市双流区黄甲小学 作者:曾利 程沙 周红琼浏览量:3105

摘要:在“双新”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跨学科融合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应对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挑战。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双新”背景下“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框架。该模式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科技赋能语文学习,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运用数字化工具等方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科技素养的协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为“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 双新;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方案中明确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各门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20年12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同样提到了跨学科学习。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它强调学生应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破除分科课程带来的视界窄化、思维僵化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与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是双新背景下学生应培养的重要素养之一。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我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中“跨学科学习”实施要求为依据,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开展了“语文+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一、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有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中对“跨学科”这一主题进行检索,从2004——2025年期间,一共搜到 2.48万条结果,其中国内学术期刊论文1.41万篇,硕士论文2707篇,博士论文492篇;再以“语文+科学跨学科”为主题进行检索,从2015年——2025年期间,共搜到32条结果,其中硕士论文11篇,期刊论文19篇,会议发表2篇。分析搜索结果可知,从文献来源上看,主要以期刊为主,学位论文较少;从研究时间来看,关于跨学科学习方面的实践研究于近五年的研究文章增长较快且集中;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的跨学科学习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科学素养提升的探索上,关于具体教学策略的指导较少。

在国外,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关于跨学科的一系列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国外的学者对于跨学科学术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具体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较少。在国内,针对语文跨学科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集中体现于它的实施原则、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等方面。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效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层面:第一,针对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意义等的研究较多,实践思考研究较少;第二,关于教师教学方面较多,学生学习方面较少。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方面,这部分研究有几点不足:第一,针对跨学科学习的原则或支架研究较多,具体教学策略研究较少;第二,关于教师课堂呈现方式、语文+科学学科间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第三,关于“语文+科学”跨学科学习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较为模糊。

二、“语文+科学”教学模式在学校的推进

1.根据本校学生、家长、教师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进行研究出关于“语文+科学”有效的课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跨学科学习的思想寓于每个课程活动当中,推进课程的构建与运用研究。

2.在推进课程的实践研究中,以青年教师为主导,以现阶段的政策为导向,设计出符合该学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促进课堂发展的有教育意义的实践作业。

3.跨学科学习在具体的实施中遵循相应的原则。促进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地开展,最终实现以课程为引导,增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实践作用。

三、“语文+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目标

1.探索“双新”背景下“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实施策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协同发展。

2.构建以语文为核心、科技为支撑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式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实践能力。

3.开发基于“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4.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经验与典型案例,为“双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

(二)构建策略

聚焦“语文+科技”的教学设计策略、课堂模式和评价方式。因此研究措施围绕“厘清跨学科学习本质”、“构建‘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模式”和“制定‘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体系”四方面展开。

1.聚焦任务群,厘清本质

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本校教师对“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理解,同时调查统计学校教师实施“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现状,从中整理出老师们对“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理解误区,分析跨学科学习难以落实的原因。

通过文献调查和理论学习研究,从理论层面分析“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是什么,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讨论,明确“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学段具体目标,学习优秀的“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感受其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老师们的意识,增强老师们的自信,以便其在教学中真正落实。

2.解读新课标,形成“语文+科技”跨学科模式

(1)搜集新课标解读案例,组织语文组教师学习讨论,分析典型案例,挖掘解读思路、方法和流程,总结其中的共同点。

(2)分学段解读新课程标准,归纳“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素和教学模式。同时注意搜集典型案例、典型思路,将其汇总为一种清晰的模式。

(3)汇总各学段成果,构建集体备课的“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素和教学要素。

(4)从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资源等方面形成小学 “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设计模式。

3.四线并进反复优化

(1)专家培训,引领成长。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学习专家和名师对于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的解读和要求,明确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素、课堂模式、评价模式和研究的实施路径。

(2)校本培训,明确方向。利用校本研修时间开展讲座,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讨论,解答老师们的疑惑。

(3)课堂观察,反馈优化。以1-6年级为观察对象,进行观课、议课,反馈教学设计的使用意见,并研制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进行优化,落实学科素养。

(4)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主研教师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学习,在主题研讨、课例中不断学习“语文+科技”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实施。

4.将成果向全校推广

我们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讨论意见,并将每次的心得撰写成论文发表。同时整理资料,提炼总结。将课题研究期间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基于学科融合的“语文+科技”教学设计模式、课堂模式、评价体系、发现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最后总结得失,成果推广。对研究中搜集的典型案例、优秀成果在全校推广,促进集体反思与进步。

(三)“语文+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

在反复研讨、打磨与修正后,本研究成功构建“语文+科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语文 + 科学”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由五个环节构成:

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科学故事、播放实验视频、引入生活科学实例等方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系统阐述相关科学原理,并结合语文素养培养,如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科学概念中的词汇含义、用规范语言描述科学现象等,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能力。

3.小组探究(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验证(15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方案,之后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科学原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5.总结归纳(5分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与探究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重点内容,总结得出科学结论,巩固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构建 。

如图所示:

图片2.png

四、“语文+科学”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我们通过将多媒体教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语文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实践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对“语文+科技”跨学科融合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此外,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为学校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双新”背景下,这一实践为优化教育生态、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可行路径,推动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化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完善,探索更多元化的融合模式,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以下反思:

1.技术应用的不均衡。虽然在课程实践中中引入了多种科技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技术应用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部分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此外,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一些先进技术无法在所有班级普及,部分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体学生同时使用,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2.学科融合的深度不够。在“语文+科技”的融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科技手段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未能深入挖掘科技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只是将文字和图片简单堆砌,没有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导致学科融合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

3.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仍不够。部分学生在使用科技工具时存在困难,如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平台给出的复杂建议,而平台又未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科技工具,缺乏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七、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辉.信息科技课程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5(04):35-38.

[3]茹晖.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相融合浅探[J].广西教育,2017(29):89-93.

[4]何捷.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 小学教学参考,2021(13):1-5.

[5]施宏光,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语文建设,2022(20).

[6]林峰.新课标视域下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01).

[7]张缩影.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优化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8]任明满.“三重”统整: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基本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9).

[9]陈雯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初探[J].语文建设,2022(18).

[10]林珍珍.聚焦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重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23(20).

[11]杨静.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回顾、现状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3(27).

[12]吕顺.微课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07),73-75.

[13]杨雨琳.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材研究, 23(2), 89-92.

[14]张媛.信息科技与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究 [J].中学课程资源, 2024,20(12), 49-51.

[15]张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 33-36.

[16]马佳.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5(4), 56-59.

[17]唐周南.信息科技在跨学科阅读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J].天津教育,2024(32), 102-104.

[18]马海明.绽放科技的魅力——浅析信息技术模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2021(07), 60-61.

责任编辑:易鑫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