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交通安全、防诈骗及高温防暑温馨提示
发布时间:2025-07-15来源: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文/廖颖 图/黄曦浏览量:2075
暑假已至,孩子们正沉浸在轻松惬意的假期时光中。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假期生活规律,学校梳理了交通安全、网络诈骗及高温防暑三方面的重点注意事项,希望携手筑牢安全防线,为孩子们的假期平安保驾护航。 一、交通安全:聚焦假期高频场景,强化针对性防护 外出游玩时 假期亲子出行增多,在景区、公园等场所,务必让孩子始终在视线范围内,避免因追逐嬉戏跑到马路、停车场等区域;乘坐景区观光车、游船等代步工具时,提前检查安全装置(如扶手、安全带),告知孩子全程抓好扶稳,不将头手伸出窗外。 日常出行时 暑期白天高温,傍晚和夜间外出活动增多,此时光线变化大,需格外注意:穿反光衣物或携带发光小物件(如荧光手环),过马路时不仅看信号灯,更要“左看右看再通过”,尤其警惕无照明路段的车辆(如电动车可能静音行驶)。 独自在家附近活动时 若孩子在小区内玩耍,需明确划定活动范围(如远离小区门口、地下车库出入口),提前约定回家时间;提醒孩子不随意搭乘陌生人的车辆,遇到问路等情况,引导其找小区保安或穿制服的人员求助。 特殊天气应对 暑期暴雨、雷电等天气频发,遇恶劣天气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出行时,避开积水路段(防止跌入下水道或被冲走),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等易倾倒设施。 二、网络诈骗:紧盯假期上网高峰,筑牢防骗“防火墙” 应对“时间自由”下的网络风险 假期孩子上网时间可能更长,需警惕“碎片化诈骗”——比如趁家长做饭、工作时,通过弹窗广告、游戏内聊天发送“免费福利”链接,诱导孩子点击。建议设置手机“青少年模式”,限制陌生软件下载和支付功能。 识别针对学生的“假期专属骗局” 冒充“暑假兴趣班老师”,通过社交软件发送“补报名链接”,要求家长转账缴费(务必先电话核实机构信息); 以“假期兼职赚零花钱”为幌子,让孩子先交“押金”“保证金”,或诱导泄露家长支付宝、微信支付密码; 游戏内“代练、卖号”诈骗,声称“低价买装备”,让孩子用家长手机扫码支付,实则是虚假交易。 建立“即时沟通”机制:告诉孩子“遇到拿不准的事,马上喊家长”——比如收到陌生短信、被要求“保密操作”(如“别告诉爸妈,不然领不到奖励”)时,立即暂停并求助;家长可与孩子约定简单暗号(如“这个要问妈妈吗”),让孩子在犹豫时能自然触发警惕。 三、高温防暑:应对暑期持续高温,守护孩子身体健康 合理安排外出时间 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选择阴凉处活动,准备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随身携带小风扇或湿毛巾降温,每30分钟左右到阴凉处休息。 科学补充水分 不要等孩子口渴了才喝水,可定时提醒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少量多次,每次100-200毫升),避免大量饮用冰水、含糖饮料,以防刺激肠胃。 注意饮食和休息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黄瓜、西瓜等清热解暑的蔬果;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可安排1~2小时午休,避免长时间玩耍导致疲劳中暑。 识别中暑信号与应对 若孩子出现头晕、头痛、面色发红、大量出汗、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能是中暑前兆,需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等部位降温,若症状加重(如呕吐、意识模糊),及时送医。 特殊环境防暑 在家时,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避免长时间直吹;使用电风扇时,注意不要对着孩子头部持续吹,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假期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孩子的平安。希望家长们利用日常相处的碎片时间,多和孩子聊聊安全话题,让安全意识融入假期生活的每一刻。祝孩子们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
责任编辑:李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