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一中开展《如果语言能看见》名师引领课

发布时间:2025-11-10来源:乐山一中 作者:吴婷浏览量:1964

秋意渐浓,心语如花。近日,心理教研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廖大琴老师以一堂意境深远、温暖有力的《如果语言能看见》名师引领课,为高一6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语言觉醒”。这堂课不仅是一次对沟通技巧的学习,更是一次向内探索的旅程,让学子们亲身体悟:语言,是思想的容器,更是塑造关系与世界的无形力量。

1111.jpg

课堂伊始,廖老师以“语言里面有什么?”的接龙游戏轻叩心门,当学生们惯性回答“语音、文字”时,她巧妙地将大家引向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如果语言有形状、颜色和温度,它会是什么模样?”随之,《舌头无骨却如利刃》的视频与绘本《如果说出的话能看见》的共赏,瞬间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象的视觉冲击——它可以是刺人的针、锋利的剑,也可以是圆润的水滴、柔软的云朵、幸运的四叶草。同学们在惊叹中“看见”,原来每一句说出的话,都在无声地雕刻着自己和他人内心的风景。

课堂的深度在“语言的尖锐与圆润”探究中迸发。廖老师引导学生化身“语言侦探”,辨析“你从来不听我说话!”与“我感觉我说话时你好像没听,这让我有点难过”之间的天壤之别。在小组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解构了“尖锐语言”的密码——充满指责的“你语句”、负面的主观评判。随后,廖老师亮出转化之钥:将“你”转为“我”,用“事实+感受”代替武断评价,并引入“对不起+我语句”“谢谢你+我语句”等神奇句式。当“你总是这样没责任心!”被转化为“对不起,我本周有3次没收到你的作业,我感到很焦急”时,教室里响起了恍然大悟的轻叹,沟通的智慧如清泉流入心田。

课程的高潮在于赋予学生行动的力量。廖老师没有止步于“不要说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建构“我要说什么”。她通过有趣的“白熊效应”体验游戏,让大家领悟到“不要吵闹”远不如“我们需要安静”来得清晰有力。紧接着,她授之以渔,传授“VAR边界沟通技巧”——认可对方、主张自我、强化共赢,让同学们掌握了在复杂人际中既温柔又坚定的法宝。最后,每个人郑重写下了自己的“语言宣言”:“我想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所以我选择用真诚的语言。”“当我生气时,我会试着不说‘你总是……’,而是说‘我注意到……’。”这些宣言,是少年们对自我成长的庄严承诺。

这堂名师引领课是乐山一中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育人”的生动写照。廖大琴老师以语言为媒,将哲学思辨、社会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以心育心,以文化人”。

言为心声,亦为心镜。愿每一位学子带着这堂课的觉醒,用好语言这把钥匙,去开启一个更加理解、温暖与和谐的世界。

责任编辑:李芮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