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一中:光阴里的微尘
发布时间:2025-07-29来源:乐山一中 作者:高2025届24班 谢欣桐浏览量:3199
(精英班 历史方向 高考621分 录取院校:西南大学) 毕业照拍完,我们站在夏日的阳光里。校服挨挨挤挤,肩膀碰着肩膀,与过去无数次升旗、跑操时的队列并无二致。快门按下,有人噗嗤一笑,涟漪般漾开成一片笑声——这稀松平常的声响,曾无数次回荡在走廊与教室,此刻却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有了告别的分量。 分进24班那天,只觉得教室窗明几净,桌椅崭新。后来才懂得,这四壁之内盛放的,远不止书本与试卷。清晨的铃声里,永远有奔跑的脚步声踩点闯入;午后的阳光斜斜穿过玻璃,轻抚着伏案疾书的身影;值日生扫过地面的沙沙声,是日日如常的背景音。这些最寻常的碎片无声地沉淀在时光的河床里。 语文课总带着一种熨帖的暖意。王银枝老师声音温润,像轻轻拂过书页的风。她讲《项脊轩志》,那株枇杷树的绿荫仿佛就罩在我们头顶;念《赤壁赋》时,江上的清风明月似乎也流进了这小小的教室。同时作为班主任的她,经常给我们灌“鸡汤”,用那些温热的文字,悄然叩击着我们年轻的心门。 历史课则像推开一扇扇厚重的门。彭跃华老师的声音平稳,却有着牵引时光的力量。她讲“贞观之治”,盛世的图景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论“新文化运动”,那些激扬文字背后的呐喊犹在耳畔。她让我明白,历史的卷轴里,不仅躺着冰冷的年份,更跃动着无数灵魂的温度与心跳。她不仅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历史老师,也是我们永远耐心和蔼的像妈妈一样的人。 让我心头踏实的,是数学课带来的变化。曾经那些面目狰狞的符号与图形,在邓亚欢老师一遍遍清晰的拆解下,渐渐显露出清晰的骨骼与肌理。从在及格线上挣扎,到试卷上终于稳定地出现三位数,这条缓慢攀爬的路,每一步都印着老师耐心讲解后留在黑板上的笔迹,和练习册上细细批注的红字。那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心,格外扎实。在四次大考只有七八十分的崩溃后,高考逆袭一百一十多分更让我喜出望外。 高三的夜,教学楼总有一角亮着灯,像暗海里的灯塔。晚自习结束,人影围着讲台。灯光下,老师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却依旧一遍遍重复、比划着。偶然抬眼,撞见桌上那杯冷透的茶,或是老师悄悄揉着酸涩的眉心,心头便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那盏灯,那杯茶,无言地照亮着我们脚下磕磕绊绊的路。 高考结束那日,走出考场,夕阳熔金。远远地,便看见班主任王老师穿着那件熟悉的红衫,在攒动的人潮里踮脚张望。目光相遇,她没有问“考得怎样”,只是如往常放学一般,笑着朝我挥了挥手,说了句“辛苦啦,快回家吧”。暖金色的光芒落在她身上,也落在校门口那排静静伫立的路灯上,温柔地镀亮了这个告别的黄昏。 回望这三年,并无太多惊天动地的瞬间。不过是晨光熹微,不过是灯火长明,不过是老师们温和的注视,不过是同窗间无声的并肩。它们像时光缝隙里最细小的微尘,无声无息,却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汇聚成一片柔和的光亮,静静地铺展在我们年轻行囊的前路上。 如今高考已然画上句点,我将带着这束由无数平凡微尘聚成的光,走向远方更辽阔的天际。 |
责任编辑:李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