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95后”都做博导了,招生名额已满

发布时间:2021-10-20来源:腾讯教育网 作者:通讯员 浏览量:2523

近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博导冯磊引发关注。

青年学者不断发力

“90后”甚至“95后”都当上了博导

网友热传的内容来源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7月的一篇推送。

学院透露,冯磊撰写的论文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是该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而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均为冯磊。

从重庆大学方面提供的个人信息显示,冯磊出生于1995年4月,博士毕业(直博并提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

冯磊自2021年1月起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至今,入职时仅25岁,这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三年来,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在弱监督学习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在学术服务方面,冯磊担任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ICML 2021专家审稿人,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包括JMLR、IEEE TPAMI、IEEE TIP、IEEE TNNLS、MLJ)审稿人。

另外,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官网冯磊的个人页面,冯磊专门回应了一段文字——

网友酸了:

“再次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又来人间凑数的一天”

网友感慨:

“学生比导师还大”

还有人被颜值吸引:“这么能干就算了,还这么帅”

但网友聊着聊着就跑偏了:“我羡慕的是发量”

“90后”博导、教授不断涌现

近年来,青年学者不断发力,“90后”甚至“95后”活跃在学术舞台。

王睿,1993年出生

西湖大学博导

9月16日,福布斯中国发布2021年度30 Under 30榜单,在科学和医疗健康30人名单里,出现一个叫王睿的名字:28岁,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导。

王睿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引进的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据西湖大学官方介绍,王睿,1993年生,2019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4月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组建新型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旨在通过对材料本身的缺陷态物理及降解机制的深入研究,构建更加高效且稳定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为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冯建东,1992年出生

浙江大学博导

北京时间8月11日,浙江大学化学系“90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建东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刊登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

除了论文登上《自然》封面的成绩,冯建东的“90后”身份更是受到科研圈外人士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冯建东出生于1992年,系浙大化学系2009级本科生,本科最初就读于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后选择化学以理学学士毕业。2016年,冯建东取得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所完成博士后工作。

2018年初,冯建东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组建物理生物学与精准测量实验室, 从事相关单分子测量交叉领域研究。

刘琬璐,1992年出生

浙江大学博导

日前,生于1992年的浙江大学博导、研究员刘琬璐受到广泛关注。她6年发表2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称对于生物医学的兴趣是驱动其求学的前进动力,“独立思考、好奇心与逆流而上的勇气”是支撑她前进的信念。

浙江大学官网介绍,刘琬璐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之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博士、博士后研究。2019年博士毕业后,她回到母校,现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从学生变成了博导。

杨树,1990年出生

浙江大学博导

早在2017年,浙江大学90后博导杨树也一度引发关注。据了解,杨树出生于1990年6月5日,20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

据公开报道,杨树是首批香港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已在TED、ED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她的研究成果被工业界杂志如《Compound Semiconductor》等广泛引用。

凭借这些耀眼的成绩,她入选了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唐从辉,1991年出生

华中科技大学博导

出生于1991年的唐从辉今年刚满30岁,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他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不仅从导师到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研究的方向也紧扣前沿,聚焦能源和医药导向的绿色催化。

华中科技大学官网介绍,唐从辉,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焦宁教授。随后在德国和美国的知名高校、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20年回到华中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研究、均相和多相催化、液体有机储氢研究。目前已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21篇,总计他人引用次数3000余次。

李琳,1991年出生

南方医科大学博导

据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2019年9月16日更新的信息显示,李琳出生于1991年,于今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李琳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李琳的引进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显示其人才类别为“优秀学术骨干”。

济济群英,不胜枚举,凭借着优异的科研、学术履历,他们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生力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陈轩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