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协技管会心理咨询专委会与存古学堂共建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发布时间:2025-05-21来源:存古学堂 作者:赖波浏览量:2192
5月19日上午,四川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心理咨询专委会与存古学堂联合举办的“守护心灵成长 共育时代新人”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共建活动在存古学堂正式启动。专委会为存古学堂授予“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牌匾,标志着存古学堂在构建四川首个协同育人“教联体”后,成功落地了全省首个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周和福,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心理咨询专委会主任吴万芳,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存古学堂院长、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作家专委会主任杨菁芝及省科协技管会心理咨询专委会13名骨干委员、存古学堂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动。 共建基地授牌 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 上午10时30分,活动在吴万芳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周和福书记在致辞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基地的成立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系统性支持。他表示:“希望基地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深入社区和家庭,助力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随后,周和福与吴万芳共同为存古学堂授牌。作为省科协技管会心理咨询专委会首个校家社共建基地,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开发、家长教育指导、社区公益服务等多元实践,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平台。 省科协技管会党支部书记周和福讲话 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心理咨询专委会主任吴万芳讲话 专家共议育人理念 写作疗愈助力成长 16位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以心理健康支持校家社共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分享了“心理疗愈写作”项目的成果。她介绍,学堂联合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作家专委会,通过写作引导青少年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目前已帮助多名学生通过文字实现心理疗愈。“写作不仅是文学培养,更是心灵的对话。”刁荣普表示。 省科协技术管理经济委员会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通过线上直播进行分享 杨菁芝从历史与人文视角切入,讲述了黉门街的文化渊源及学堂“存古学新”的育人理念。她提出,未来将深化“写作+心理”特色课程,并联动家庭、学校开发人文教育实践,为儿童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存古学堂院长、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作家专委会主任杨菁芝分享 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孟东升、李素群、刘洁、张月维,会员杨世先、陈倩、赵萍、罗俊、王斌,川师大家庭教育及心理学教授罗一,省科教兴川促进会心理教育部部长李萍丽,眉山心理合作社唐俊丽等来宾多角度建言,强调需关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机制,例如通过AI技术分析学强调需关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机制,例如通过AI技术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建立动态预警系统等,实现精准支持。 三大建设性意见发布 推动家校社协同落地 活动现场结合研讨成果发布三项行动倡议: 一、优化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倡导家长每日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参与亲子运动会等互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开发市、区、校三级课程,并利用AI技术打造“家庭教育智能体”,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 二、深化家校沟通机制:设立校园开放日及家校联席会,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促进教育理念同频共振。 三、弘扬优良家风文化:引导家庭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以文化滋养筑牢心理健康根基。 未来展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四川样本” 吴万芳表示,专委会将以基地为枢纽,联合更多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形成可推广的校家社协同模式,为培养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存古学堂院长杨菁芝透露,基地将推出“亲子共读”“家长心理工作坊”等系列品牌活动,让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更多社区家庭。 随着校家社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落成,存古学堂协同育人“教联体”迈入新阶段。未来,这一模式或将为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参考。(赖波) |
责任编辑: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