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看来,买昂贵的奥特曼玩具让孩子独自去玩,比起买一本好书,和他一起阅读成长,后者对孩子的意义更大,故事是最好的老师。不需要枯燥的说教,就能将“真善美”潜移默化中植入了孩子纯洁的世界,孩子不知不觉中将书中的道理吸纳并内化。《恐龙世界大百科》和《父与子》是他的“最爱”。那次讲《恐龙世界大百科》的时,宝贝对恐龙特别的感兴趣,一知就得恐龙就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只是不在我们的附近而已,“妈妈,你看这是什么,为什么恐龙会在海里呢?他不是应该在森里吗?”“宝宝别着急,慢慢看,就会知道哦”我们伴着问题和思考一起探索侏罗纪时代。在《父与子》中我们能够一起探索幽默的生活态度,爸爸为什么会那样做,宝宝又是怎么做呢?看着常常会捧腹大笑,笑过以后,又会反过来思考书中的含义。
现在宝宝已经上一年级了,很少会粘着我讲故事了,他一般都喜欢自己看书,一看书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忘记时间。有时候他作业写得慢,又到了规定上床睡觉的时间,他会抱怨连看课外书的时间都没有。于是我建议他合理安排时间,把放学回家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每天都能早早的写完作业,晚上也有充足的时间看书了。而我也会经常给他惊喜,送他图书,也会去找书看,和他一起讨论故事书中的情节,也会相互朗诵,当然他时常会读错字还有不认识的字会跑过来问我,但是还是读的很快乐。事后我会帮他纠正,有时栖宇开玩笑说,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怎么那样的读音也会被他想出来。而作为父母,经常读读孩子的书籍,感受孩子的童真,才会与他有共同的话题,才会更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他成长书中的这些真、善、美的情感都将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直根,伴随着他成长,影响她的一生! 。
我们不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当作每天都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亲子的乐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推荐书目:《朗读手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小学!请让孩子笑着上》《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更不会抵触》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朗读手册》
《朗读手册》在影像时代,阅读仍然重要吗?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
你甚至可以说:阅读是今日美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
贫穷与文盲是相关的———贫穷与文盲会滋生绝望,导致犯罪。82%的受刑人员都是辍学的学生。低识字率阶层中的受刑人员,是一般人中受刑人员的两倍。60%的受刑人员是文盲。63%的受刑人员是累犯。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辍学离校呢?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这影响到成绩单。改变毕业率,就改变了入狱人数,也就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风气。一个国家的高中毕业率愈高,入狱人口就愈少。
因此,由常识可知,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它们。一个阅读不够的国家见识不多;见识不多的国家,人民在家庭、商店、陪审团与投票所都会作出糟糕的抉择,而这些抉择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无论是文盲与非文盲都会深受影响。
因此,大家所面临的任务是,让下一代的孩子深信,随身带书比带槍收获更多。
对读者的一则警告:如果我们只知道阅读在教育上的益处,而对不阅读所造成的伤害一无所知,仍然于事无补。因此,在本书中,我在这两方面均有探讨。家长、老师、图书馆馆员与校长们对阅读及儿童的不当做法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置之不理而凭空消失。有些人认为,老师很少引导孩子阅读这类事,最好少提为妙。我对此强烈反对,只有引起大众注意,才可以改善情况。
本书提供的方法能大幅度改善一般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今日的学生有能力应付这个复杂的世界。
好书推荐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它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当我刚读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封皮上的这句引言时,被深深地吸引,又被前言中《当我们手中有块玉时》这个故事所打动。到最后故事读完我更是受到了深深地启发。
作者把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比作“一块玉”,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如同是在“雕玉”,多年后,有的家长得到了一件“满意的作品”,有些却相反。为什么会有这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作者认为后者“琢玉”时使用的工具不妥,她用“锄头”比喻。是呀,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使用怎样的方法,采取怎样的手段,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习惯培养,品行发展。家长是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如何处理,每个细节都蕴 含着各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持的是“锄头”还是“刻刀”。
记得书中的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中有这么一篇“让孩子识字并不难”,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阅读基本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想自己在对女儿的识字教学中,也是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孩子在识字这一关她的学习就非常轻松,我想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它由很多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的学习需要放在句子和语篇中来学习,这样孩子们学起来轻松,老师也轻松,事半功倍。
好书推荐三:《小学!请让孩子笑着上》
《小学!请让孩子笑着学》 本书的作者----曾志梅,曾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师获得者,拥有25年一线教师经历、15年小学班主任经历、4年特级教师经历、7年校长经历,在这本书中 ,国家级特级教师曾老师贴心与家长做沟通,告诉你这些家长该懂的事和那些老师才知道的事。是小学生家长的必读书。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家校关系,让孩子从小就爱上学习、快乐学习。
如果说人生是一幅风景画,小学就是这幅风景画的底色。小学阶段看似不起眼,却决定着整个人生的色调。如果小学阶段让孩子在爱和阳光的沐浴下,打下快乐、自信、阳光、智慧、儒雅等底色,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快乐、阳光的人。反之,如果小学阶段的底色没打好,就可能为孩子的人生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本书是一位小学特级教师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可能在学校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家长一些诚恳的教育建议,希望能帮助更多家长更好地配合好老师,教育好孩子,使孩子快乐地度过小学时光,奠定一生成长的基础。
小学是孩子学习习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选一个好学校不如有个好老师。孩子初上小学,相信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本书揭示了许多小学中家长不知的真相。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有莫大帮助。家有小学生的家长千万不要错过。
不要以为把孩子扔给学校和老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也占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没有问题了,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这点我很认同,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小学中家长不了解的事情,家长应该更注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掌握和老师沟通的方法,避免让孩子在小学中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您是小学生家长,那么看完本书的您一定会受益匪浅。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还得不断地学习哦,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好书推荐四:《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更不会抵触》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是一本适用于6-12岁年龄段的孩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和孩子定规矩”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暑期我阅读和学习了本书,对我有很多帮助。
前言是关于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过程,为什么这位母亲说了五六遍可是孩子就是不愿听呢?
很多家长都想当然的认为,长幼有序,所以孩子就应当乖乖遵守家长定的规矩,必须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然而,孩子可不吃这一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家长有这种心理,孩子才更听不进话,更喜欢跟家长对着干。有时是妈妈越责问,孩子就越抵触,反抗也就越强烈。所以,要想让孩子遵守规矩,家长应该给孩子更明确的理由,而劫匪“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式的命令。 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遵守?这其中牵扯了众多的因素。
1、孩子为什么会冲动: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孩子如果反应过快,做事不经思考,那么他就更容易和家人产生冲突。事情的发展不如已愿时,人们心中就会滋生逆反情绪。有些人善于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易冲动的人则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会快速作出决定。这通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沮丧、生气等消极反应。易冲动的孩子需要不断在不同的后果中锤炼,最终才能学会控制情绪。样你就不会被孩子弄得措手不及。
2、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3、合理引导孩子,倔劲儿也能换来成功:“倔”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前进的财富。
4、什么是合理的期望?怎样培养合理的期望值: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幸福、适应力强、意志坚定的人;希望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作出明智的决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如果每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都要反驳、斥责他,那孩子长大后终将不会快乐,只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我们应该允许甚至欢迎孩子能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而不应该把这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而如何跟孩子定规矩肯定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