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荐书)西寺小学陈林

发布时间:2016-06-14来源: 作者:浏览量:570

1.png

    抱歉,有些惭愧,咱的阅读时间开始的有些晚,阅读速度至今也还比不过女儿以及女儿她老爸。所看的书的数量,我想大概、也许、可能、应该比女儿少得多吧,哈哈…(此处为羞愧的笑)

    在女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让女儿爱上读书,为啥呢?因为从小,我就有一个爱阅读的表姐,每次遇到她,她的手里必定会捧着一本书,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先问亲戚长辈一个问题:“XX,你家有没有书?”那个年代,书本没那么多,所以,表姐无论直到哪家,总是先把那家的书先消化完,不管是《故事会》还是什么奇怪的黑白小人书,或者什么《连环画册》反正照单全收……看完了还继续问大人要书看。那时候的我,因为对看书没啥兴趣,基本是看人了,就是表姐看书,然后,我看她。因为觉得表姐各方面发展都很棒(刚被评天津某大学副教授,今年博士论文也即将完成),所以暗暗希望女儿也像我心目中的榜样表姐一样,喜欢阅读,以后各方面发展也能好,就好。

    当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坚持,而远远不是心里想想那么简单。

    没想到,因为陪着女儿一起阅读有趣的各种绘本,也意外收获了人生中值得欣喜的兴趣爱好----同样爱上阅读的我。

    书本里面的内容真的太多太多,就单单说绘本吧,我和女儿一开始只接触了几套简单的绘本《汤姆系列》、《暖暖心绘本系列》、《不一样的卡梅系列》这里面有贴近生活的小汤姆,因为他遇到的基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能遇到的各种事件,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比如走丢了、生病了、还有犯错了,或者与好朋友有了矛盾,有了妹妹以后如何与他相处……;暖暖心系列里面每个动物小朋友所经历的故事,有欢乐的、沉重的、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爱和幸福、关于自私和自大……;这些绘本不仅有女儿喜欢看的图画和故事,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很受用的教材,孩子们可以了解别的小孩出现这些问题都怎么应对和解决,而家长们又应该怎么面对和处理这些突发事件?这些珍贵的经验对于初为人母的我来说,简直如获至宝,真的,那时候没想过会去找什么教育、育儿类的书,就很多是模仿着上面的方法来处理了,效果自不必说了,毕竟这些是人家经验积累出来形成的故事。

    这么说来,咱可就幸福啦,前面的人努力修路,总结丰富有趣的故事、和真实有效的办法,咱只要付出时间去看、去学,就可以了。可别简单看着这些普通绘本,这可以是不少思想成果的在集合哦。

    还有一类绘本,卡梅拉是只不一样的鸡,在这每只鸡都循规蹈矩的时代背景下,突然横空出世了这么一只特立独行的鸡,她不要每天只是睡觉,“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情!”卡梅拉一直都抱有这样的信念。于是,有一个晚上,他悄悄的背着行囊离家出走了,只因为他想去看海……不一样的卡梅拉,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有另外的样子,告诉我们,凡事都需要看看事情的反面,不要轻易就认定眼前的平凡,也许平凡中也有美好或者奇迹,也告诉我们,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再坚持一下,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即使没有更好的结果,但至少,我们曾经经历过美好的过程,我们遇到了值得信耐的朋友,这些经历就是人生完美的通行证,带着我们更好的走向明天。

    其实,这远远不是绘本的真正范围,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我和女儿又看了更多的绘本,以及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奇境记》、《想做好孩子》、《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木头娃娃百年奇遇》、《窗边的小豆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间,女儿看了很多很多,有学校图书角的书,有向同学借的书,更多的是我买的书,只要女儿喜欢,我会继续买下去。有一次上课偷看被老师没收,有一次下课看得忘了已经打体育课上课铃……当然,我也在看书,需要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书,各种好玩的来自不同领域的书。

    当然,还有更多更多的绘本和书等着我们去发觉、去感受。我和女儿一定会继续看我们喜欢的阅读,同时带动忙碌的老爸加入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快乐亲子。

推荐书目:《孔子随喜》《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夏山学校》

推荐书籍1:《孔子随喜》

    很久了,大概是前年读的这本书吧,当被要求我填写这张表时,第一个想到的书便是这本。所以,我打定注意,要推荐给大家。尽管,我所有的形容加起来可能都不足以说明我多喜爱这本书,它让我在那一年找到了轻松愉悦、找到了自己精神上想要的那份淡定自如。但如果一个人一心想做成一件事,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试着来想想推荐理由应该怎么开始吧。

    读一本书,可能每个人会有不见的见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阅历、经历都不同,所感受和体会、思考也都会不一样。所以,我尽管想写一些理由,表明我是如何喜爱这本书,也只是在回忆我过往的那份快乐而已,要不要也如我一样,重新认识一回孔子, 从中体会那份心知其意,不言自明的快乐。找回原来的自己,决定权在你。

    孔子,儒派掌门人,著有《论语》,至今位居华人销量第一。他既是历史人物,更有着极鲜明的当代意义。他可以对应我们自家生命,也可以对应这个时代。

    解读《论语》,认识孔子,还没那么容易。作者薛仁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不同的视角,是一个可以像看小说一样看《论语》。它既非孔子思想之研究,亦非客观文献之耙梳。于是我们只要轻松就好,我们大可晚间休息、周末外出赏景、工作间息、品茶闻香时,拿起这本书,与孔子一块不忘其忧、不改其乐;再与孔子一路走来,知晓那沿途有吟吟笑语,有景致依旧。

    薛老师在书上自序说:“遇事如果长篇大论,谈到对方听不懂,那么,谁理你呀?!真有能耐,就得言简意赅,直指核心。于是我读《论语》,佩服呀!老先生言语精炼,没废话;精准之处,简直一击必杀。更厉害的是,他许多话,近于诗,有余韵,耐嚼。嚼着嚼着,仿佛明白了些什么,人也清爽了起来,读罢,走到外头,一望,哎呀!好天气呀! ”

    薛老师引用了孔子九章:“素面相见、闻风相悦(先谈孔子)、湛然似水(讲孔颜师徒)、弹剑而歌(孔子与江湖)、孔子罹难(危难中见真孔子)、风乎舞雩(孔子与诗)、循循“善诱”、乐以忘忧(孔子与曾参)、遥念孔颜”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孔子,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浪漫、潇洒、不具危难,我也喜欢他最喜爱的学生的性格“颜回家中贫穷,缺乏食养,复以年少忧患极深,于是年二十九,发尽白。这现实之困厄、生命之忧患,到头来,都 化成了他在孔门中最风姿卓异的安详与自在;到头来,也都化成了他风景无限之悦乐且有调笑。”喜欢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何事算大事,我们只管云淡风轻,闲庭信步便是了。

    论语随喜:一共三十三则,有谈关于学习的:师徒的关系、不如丘之好学也,学得元气满满;谈人格的:正人,未必等同君子;孔子的志向:“生涯规划”、五十而知天命,得失成败,俱成全;对生命的理解: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生命之优游与舒展;有关于性格的:悦,论语关键词、因为明白,所以悦乐自得;还有政治、资本主义、宗教、对几个徒弟的理解;最后回到孔子自身,或者回到我们自身,吾日三省吾身、仁者静,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才好。

    不论哪个时代,对孔子的评价,我们听到的声音,永远都是两种不同的结论。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太过纠结于是非对错,只专注于他好的那一面,取自己所需,专注于自己的节奏,如此,甚好。

推荐书籍2:《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儿摇动!”

    这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名句,一句简单的话,因为七彩的虹,就洋溢着诗情画意。当然,我们也能从虹想起光的折射与反射,想起最速降线,想起变分法,然后想起最小作用量原理。不仅彩虹,天地间的万千景象,都能引起诗情画意,引起科学的联想。不论是否愿意,我们的眼睛总是戴着双重眼镜,一重艺术的,一重科学的,两重影像在我们的头脑里交融在一起。

    科学和艺术原本是一家,都是“好奇”的子孙,源于对自然的好奇。

    我们的先辈直接聆听自然,留下了很多生活的痕迹,在今天看来正是原始艺术和科学的标志。例如中国古代的玉琮,也许代表朴素的宇宙观,也许代表神灵的力量,也许象征通天的行为。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发现天幕上所有的星星都在缓缓绕着自己旋转,自然会奇怪什么宇宙之力能引起这样无限宏大的运动?而且,天空中有一点是不动的,这又是为什么?玉壁和玉琮就是用来确定那个不动的轴。今天,我们懂得了天文知识,认识了星空,所以我们与自然之间,恰好“隔着”几千年的科学和艺术。

    本书作者:(美)约瑟夫.埃格尔,曾作为联合国交响乐园指挥和北京中央爱乐乐团客座指挥,也曾指挥过世界上一些主要交响乐园。一名指挥家,爱好广泛,喜欢的音乐家有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柏辽兹……同时也喜欢科学,科学家是从天天晚上仰望天空的牧羊人开始,他们琢磨这个世界和众星是怎么互相联系的。喜欢的科学家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伽利略、牛顿、笛卡儿、普朗克以及居里夫妇。20世纪,还有爱因斯坦(作者的英雄)、玻尔、海森伯、西拉特……。

    宇宙是由音乐构成的。

    宇宙充满了神秘之事。有一些,如认为大地是平的这一绝对信条,若干个世纪都从容不迫的做着阐释。然后来了20世纪的科学爆炸,其时爱因斯坦发动了一场关于我们如何思考世界的长达一个世纪的革命。他的相对论把我们对于空间、时间、能量和物质以及星体和星系的那种“不成问题的想法”翻了个底朝天。那些参与这场革命的人,大家争取面红耳赤 ……

    科学和艺术是一对好兄弟,他们灵犀相通。自觉的艺术总是求美,独立的科学永远求真。真与美,在理想的观点下,是相互通融的。借毕加索的话说,艺术用“谎言”写真,那么,科学就是用真相说美。从毕达哥拉斯到爱因斯坦直到今天,“美”都是科学家的心灵归宿。

    美是眼睛看到的,也是心灵创造的。想象的实现就是创造的过程。

    有人不好奇、不想象、不创造,似乎也活得自在,还要读什么艺术和科学吗?如今很多人自在不起来了,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他们在游戏里寻找另一个“我”,在大众数字信息里面迷失了“我”。

    我想,科学和艺术最伟大的精神正在于独立和自由。即使我们学不好想象和创造,也一定能分享和感受那自由自在的精神。眼下,当中风成为时尚,模仿成为职业,做假成为技艺,思想沦为机器,个性的存在都变得稀奇时,我们还是重新做好自己吧。这些书,不是要你学什么技艺,而是引导你找回你自己。

    回到一个“现实”的问题:读艺术和科学有用吗?做自己有用吗?好吧,如果你真的这样问了,也许就真的没用了;因为它多半儿不能满足你想的那种用。如果你压根儿不想这个问题,那么它一定有大用。不用之用,是为大用。

    一本书,一盏茶,让我们找回最初的自己吧!

推荐书籍3:《夏山学校》

    《窗边的小豆豆》估计大多数的家长都看过了吧?小林校长的语言,对孩子们的认同,与孩子们的相处,以及最后对孩子们的影响,一定是家长们非常认同,想一起学习做到,但又觉得有难度的事情吧。因为我也这样实践中。

    记得和女儿第一次一起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女儿说,我多想去巴学园上学啊!那时候的她还没上小学,我们都在幻想中国也有这样的一块乐土。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她很神秘的告诉我,这是巴学园的原型,叫做《夏山学校》,在英国,创办于1921年。想必小林宗作校长应该也去实地学习之后,才回去日本创办的吧。

    好的,很快书到手,翻开扉页:“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它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尼尔认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

    读到这里,也就是我们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观点和视角去重新审视他的学生、生活、兴趣、爱好……

    最难防的就是内奸,从敌人内部瓦解远远比武力镇压来得有用。

    目录上一共七章:乐园一样的学校、养育孩子、“小孩从哪里来?”、孩子应该遵从什么、孩子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问题与答案。

    “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一年到头不上课……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学校吗?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第一章的前言已经足可以吸引我继续翻开下一页……第一章是在大概讲述夏山学校的情况,从建立时间、学生构成、分班情况、住宿情况、制服要求、考试、作息等,事无俱细。还详细的记录了在学校一天的情形。

    对于前言的这段文字可能会吓坏一些老师和家长,那么这一章里也讲述了一些实例,13岁的新生温妮费莱德告诉我,她讨厌所有科目,当我告诉她如果不想上就不必去时,她高兴得叫了起来。开头几周她的确很高兴,但在逍遥一阵子后,我发现她生活得很无聊……

    第二章则在讲述孩子会遇到的各种情形:自由的孩子、不自由的孩子、恐惧与伤害、爱和赞许、自卑感与幻想、玩具和创造性、礼貌与礼节、金钱与爱……各种具体情形都有期应对办法,当然这里不是极端的非左即右。

    目前,此书还在我阅读中,尚未完成。但是,已经有一些思想对我起作用了,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问题的反映,家长的状态好了,孩子的状态自然差不了,反之亦然。

    没有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成就,优秀,面面俱到,样样精通……但,请试问,咱家长自己能这样吗?咱也是一普通人,过得简单快乐!为啥对孩子要求这么多?这么想来,你会发现孩子也有不少优点,一方面差的,另一方面一点很棒,正如女儿班里几个爱捣蛋的男孩,却在校运动会上取得了极好的成绩。那些成绩平平、表现不突出的孩子,却极有可能是个善良、热心、助人为乐的孩子……不管孩子目前是否表现出了令你满意的结果,请记住,在他出生的时刻,你对他的期许,健康、快乐!如果他现在是这样的,那么你的愿望也就实现了。所以我们继续保持即可。

    我想我们读书,一是不要荒废了业余时间,二是充实的精神空间,三是可以用于指导实践。

    和孩子打成一片。简单快乐的运动、外出、做游戏、学习……陪伴他人生中最初这宝贵的十几年,让咱一起活的充实、快乐!就够了!

责任编辑:刘翰彦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