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荐书)三星幼儿园陈平
发布时间:2016-06-12来源: 作者:浏览量:336
我是一名教师,1995年7月毕业后到三星初级中学任教语文,现在在三星成人教育学校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书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个人文化休养,都要不停的阅读书籍,汲取营养。我是一个喜欢书的人,小时候就喜欢读书,那时候家里没什么书就到镇上去看2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连环画,有时为了看一本新书,还偷家里的钱,被父母痛揍一顿。那时照明条件不好,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看书,一不小心就成了近视眼,80年代乡下小小年纪就戴眼镜,那是被被嘲笑的对象,被人叫做“眼镜蛇”还是挺不舒服的。出来教书后,还是喜欢读书,90年代教师的工资少的可怜,没钱买书啊,怎么办?有一次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旧书摊,那书比书店便宜多了,杂志5角一本,小说1元一本,这下好了,书虽旧了一点,也有不少好书,我一次就买了好几本。从那以后,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件事,到旧书摊淘旧书。华阳,双流,甚至专门到成都五块石,送仙桥等地方去淘旧书。后来这些旧书摊也没有了,我也买过不少盗版书,质量太差,不过那是缺钱的人无奈做法吧。十几年下来,家里也有近千册书了,装了满满的三个书柜。不少中外名著都是淘旧书淘来的,没事时把书整理一下,心理也蛮有成就感的。读书对我的帮助也是挺大的,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有不小的进步。工作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书写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县级论文评选中获奖。生活中,撰写诗词楹联,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诗词楹联作品多次在报刊上刊登,一首“海棠词”还在双流棠湖公园刻石为景。 现在我家的小孩还在读幼儿园,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家以创设读书氛围为先,通过投其所好,感受书店,鼓励表扬,榜样示范等方式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特别是以身示范,陪伴孩子读书,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我在工作之余尽量多抽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特别是睡前总要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故事书,现在孩子睡前读书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看着孩子喜欢上阅读,作为父母真的很高兴。我们全家都喜欢读书学习,2013年我家被评为“成都市学习型家庭”。 与书为友,其乐无穷。 推荐目录:《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 推荐理由: 1、《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给中国文学创造的神话,不仅是一个呈现在眼前的小说世界,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们中间,而且还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人生格局就此改变:空阔、宽容、坚硬、柔软、写实,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 2、《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心灵与自然的深度亲合过程中,所提到的蒙落着精神光照的山光水色。余秋雨在阐述自己关于艺术创造见解的理论著作中,曾特别强调主体应该避免单向执持,强调主观与客体、心灵与自然的深层遇合和双向互渗,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物我交融通神同情的矛盾统一关系。他的这种不刊之论自然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挥,也是余秋雨自己的审美创造经验的总结,是人与自然心照神交的审美发现状态。读《文化苦旅》,行万里路。 3、《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共7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是一部能读懂的明朝史,很多人握着明朝三百年的故事,他们也许研究的更深更透,但没有人比明月写的更好看。每次看完一段,总想看下一段,每一段都一时让你笑;一时让你流泪;一时让你激动的像个愤青;一时让你沉静下来,思考。《明朝那些事1》与众不同的,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一是把复杂的事情写的简单明了。这是符合一般读者热爱逻辑清晰的本能。二是把平淡的事情写的妙趣横生。例如描写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死站的事件,当年明月并没有单单介绍今天陈友谅开着巨舰到洪都新府,明天怎么怎么样,而是用了类似于小说的手法把这场战役写的妙趣横生,分析陈友谅的失败与三国中火烧赤壁的相似,又加上一句“听说陈友谅和施耐庵很熟,那他也一定认识罗贯中”,看到这的时候我就在想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有没有参照陈友谅的这次火烧连营呢?三是参照多部明正史,保证文章可靠性。文章的资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史料和笔记杂谈。四是生动而不失深刻的评论。在描述完每一次事件之后抑或介绍完一个重要任务之后,作者都会附上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初生牛犊并不是不怕虎,只是它不知道虎的可怕”,“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包括在朱允炆失踪的事件上,他分别陈述了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又加上了自己对这段谜团的推测。用今人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用草根的语言去阐述历史,正就是当年明月的不平凡之处。想一想一个公务员,写了一部史书,发行了千万册,就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凭这这本书也值得读一读。 |
责任编辑:陈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