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白沙小学李小波

发布时间:2016-06-12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520

 10_副本_副本.jpg

    我读小学,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大概三、四年级时,有个同学带了本厚厚的书到教室里来,我十分为之着迷。后来,我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毛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我的第一本课外读物。上大学前整理书籍,才意识到这本书只不过是一册初中的同步阅读教材,可当初拥有它时却是我最为宝贵的东西。

    多半是自那时开始,我读课外书的兴趣日渐浓厚。我自己没什么钱买,就尽量去借同学的书来看。在家时,则是周围的大人们看什么,我就看什么,新旧杂志、厚薄小说,只要能弄到手。但大多数时候是无书可读的,我就埋怨:为什么我们镇上没有图书馆?太可恨了!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怎样去县城,更不知道那里有我梦寐以求的藏有各类书籍的图书馆。

    一上初中,班主任就整天讲要进重点高中。我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学好课本了,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读课外书,直到高二的一节数学课。老师讲完一道应用题后说:如果彻底弄懂了这道题,你就可以受用终生。

   “我的人生该以什么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呢?”

    那时的我只会在所学习的课程里找,左思右想,我最终选择了“写作”作为我将来的事业。

    那个周末,我逛遍了高中所在镇上的所有书店,去寻找和写作有关的书籍。结果只找到了一两本作家谈创作体会的书,我也如获至宝,读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后来,我也买过几本古今中外的小说名作来读,有些收获。但是,我的作文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高。毕竟,在高考的压力下,我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练习写作。

    高考填志愿时,我只写了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我母亲加上了“教育”两个字——她希望我当教师。

    上了大学,我终于有机会随心所欲地去读书了,因为图书馆里的书是以百万计的。

    我读的书大概分四类:各种版本的中外文学史,因为我一直钟爱历史;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小说;各类文学理论,当然是能看得懂的,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就只看了几眼;选修《电影赏析》课后,还读了几本电影史。

    大学里读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本书是由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三位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我从此书中了解到了整个20世纪最创新、最前卫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作品。同时,在小说、诗歌、戏剧三个方面,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家都一览无余。我的文学观彻底改变。创新是文学的生命。作家的最大价值是创造前所未有的美丽风景。

    可能正是因为知道了太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使我觉得自己写作的东西根本无法见人。于是,我只好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和文学有关的各类书籍上,希望能为将来打好基础。

    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的小镇上教书,忙碌而清贫。工作之余,唯有以读书、写作为乐。写的东西不多,书却逐渐积得多了,装满了三开门的书橱。

    除了教育教学的书之外,我还买了大量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国当代小说、中外小说理论(尤其是先锋小说理论),还有一些是作家传记。我读着这些书,做着作家梦。

    结婚后,我住到了华阳,又在宜家买了一个书柜,现在又装满了书。这些书分两类。一类是历史学著作,占书柜的一半。我曾经尝试着写历史小说。

    另一类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占据了书柜的另一半,这些书是我近来正在仔细研读的。这些书籍给了我不少启发,使我的语文教学有所改观。

    我现在执教的班级,从三年级开始写日记,坚持了近三年。本学期以来,有十几位同学长期在日记本上“搞创作”。大部分都写叙事类作品,长短皆有。我鼓励他们写长篇,这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绝好方式。本学期,我还倡导他们参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师生同题作文展评活动”。我先投了两篇,学生们有二十来人参加。写得较好的,我都发表到了我们班的博客上。

    课外阅读必读书是一直都在读的。五年级开始,新课期间,学生每天读两章。现代作品和翻译作品要求:每页至少作一处批注,勾画两个佳句和三个美词。古代小说要求: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中心,每页至少作一处批注、勾画一个佳句。朝会课、读书主题班会课,同学们可以交流读书感受。作文课,学生们可以写读后感。

    最近,我还尝试了群文阅读课和课内阅读课。这些新的课程形态将是我以后研究的重点。当然,研究的主要方式还是阅读。


   推荐书目:

   《教师成长的秘密》、《草房子》、《红高粱家族》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教师成长的秘密》

    带着朝圣的心理,我翻开了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

    管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成长为蓝本,从“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五个方面,展示了他从一名普通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成长,怎么成长。

    管老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和真实动人的小故事来分享他在成长过程中悟出的点滴道理,如邻家大叔的谆谆教导;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语句,却令人难忘,激起内心的感动,一次次被那些朴实的话语所震撼。

    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具备2.18%的教育基础,但是对教育的渴望远远不及文中所谈的“120%”。管老师笔下的“教育渴望”就是教师能坚持不懈、奋勇前行的力量,“教育野心”则更像催化剂,使人心灵强大,愈加自信,并茁壮成长。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和八年村小,他从1998年起才安心做老师,历经“十年磨一剑”的他在2008年已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和《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小学语文教师》等核心期刊的封面人物。如果没有120%的“教育渴望”,没有将渴望一点一滴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没有教育的“雄心”和“野心”,他怎么可能成就今天的精彩和辉煌?

    也可以说,管老师用“75%的教育奋斗”和“63%的教育韧劲”,书写着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他,是一个有坚持力的人。基础再差,起点再低,只要他认准了一条道,坚持下去,他就能走到别人望不见的远方。也许,你曾跟我一样不假思索地怀疑过这样一个事实——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对折51次以后,纸的厚度居然接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但这确实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正是管建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他才使自己的“平凡”变成别人眼中的“非凡”,使“简单”的教学行为变得“不简单”。用他的话来讲:“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只要熬过工作中的51次对折,人生必将从此大不一样。”

    管老师用一年出一本新书的目标与行动诠释了他“坚持就是胜利”的教育韧劲,也践行了他“10%的教育写作”。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和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他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他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也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但是我们缺乏的却是管老师这样勤于记录的意识和手。“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只有持续不断的坚持,把点滴的努力积累起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好书推荐二《草房子》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这一奖项被称为“小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第一次获奖。

    曹文轩最著名的作品是《草房子》,现在已经印刷了300次,接近1000万册。

    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这种情怀在人与人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秃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秃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陆鹤、纸月、细马、桑桑、杜小康、秦大奶奶……一串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当你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就像这本书的书名——《草房子》一样,散发着土地、河流、蓝天、太阳的气息,是一群脚踏大地、河流滋养、蓝天辉映、阳光照耀下的健康、生动、优美的生命。

    《草房子》透露了儿童时代浪漫、温馨、遥远、美丽的童话世界,这里的每个故事都令人感动,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好书推荐三 《红高粱家族》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成名作。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中篇小说组成。

    《红高粱家族》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些列抗日的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作者莫言在文中对他如此评价:“ 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生即使是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确实,他抗日,但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战争的实质。他的身上固然散发着鲜活的人性,同时又充满了野蛮无知的兽性。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余夫人戴凤莲的评价甚高,她是个传奇性的女子。莫言这样写道:“ 我奶奶的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的确,她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余占鳌,集中生智,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

  余占鳌、戴凤莲是《红高粱家族》中高粱英雄的两个典型。他们不十分明白抗日的实质,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反抗与不满。他们坚强地守护自己的自由,傲然地活出生命的强度。他们是一群流着高粱血统、浑身散发着鲜活人性的红高粱地英雄。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责任编辑:王秋雨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