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等十九个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事关家校社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5-08-01来源:教育厅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3265

为推动我省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家校社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日前,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公安厅等十九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方案》指出——

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制,建立完善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构建“四川e护校”体系,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综合治理,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学校周边食品和学生用品安全监督检查、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防溺水、防诈骗等行动。加大青少年儿童出版物、教材教辅等审查力度。加强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重点场所整治。

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加强医校协同,鼓励医务人员兼任中小学健康副校长,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

引导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科普教育阵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面向青少年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程门类,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完善作业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压减重复性作业。

一起来了解《方案》主要内容!

总体要求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形成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育人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教联体”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作用,推动机制体制和条件保障落实到位;坚持协同融合,推动部门协同和多方融合,主动履行职责义务,增强育人合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实际、学校特色和家庭需求,鼓励各地探索适合本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和方法。

总体目标

各地要加快推进“教联体”建设,在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共育上加强协同配合,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2025年全省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 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重点任务

开展区域“教联体”共建行动。鼓励各中小学、幼儿园依托所在街道、社区、就近社会资源单位建立“教联体”,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开展“大思政”育人行动。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成果,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遗址遗迹、文博场馆等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各类历史遗存、人文精神、红色文化和榜样力量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开展“家长学校”创建行动。建好省级“家长学校”,开设家国情怀、公民道德、法律法规、亲子沟通等系列课程,编写推介家庭教育指导读本,发布家庭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开展家庭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将“天府家长‘慧’”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固化为省级“家长学校”的特色品牌。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

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加强警校协同,支持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推行“校家警护学模式”、配置法治副校长、应急疏散演练等工作。利用“开学第一课”、班会等时机,组织学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制,建立完善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构建“四川e护校”体系,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综合治理,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学校周边食品和学生用品安全监督检查、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防溺水、防诈骗等行动。加大青少年儿童出版物、教材教辅等审查力度。加强网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重点场所整治。

开展“心链网络”服务行动。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加强医校协同,鼓励医务人员兼任中小学健康副校长,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整合资源,构建多方协同、多元共治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

开展“五育并举”融合行动。引导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科普教育阵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面向青少年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

开展“双减”成果巩固行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程门类,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完善作业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压减重复性作业。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落实数字化、全流程监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郭霞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