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石滓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体能大循环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9来源:邻水县石滓镇中心幼儿园 作者:浏览量:2162

为扎实推进幼儿园户外体能大循环科学、有效地开展,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各项运动需求,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运动、强健体魄,邻水县石滓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了体能大循环教研活动。

问题导向,深入研讨

袁丹园长组织全体教师复盘了上学期户外体能大循环的开展情况,系统梳理有益经验、实际问题及存在困惑。老师们围绕三大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并结合实际观察,探讨优化路径。

存在问题

1.各项目之间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

2.运用的材料较为的单一,组合创兴较少。

3.教师在体能大循环中的观察与研讨较少。

体能大循环优化策略

一、活动结构与流程的优化

1.路径与分区再设计:

·策略:重新规划循环路线,避免“交通拥堵”和“无效等待”。

2.动静交替、科学衔接:

·策略:在活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将跑跳类高强度项目(动态)与钻爬、平衡类低强度项目(静态)间隔设置,让幼儿心率有张有弛,避免过度疲劳。

二、材料投放与玩法的优化

1.材料的层次性与挑战性:

·策略:在每个活动区域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或玩法。

2.“一物多玩”与组合创新:

·策略:选定几种核心材料(如梯子、轮胎、滚筒),研讨其5种以上的创新玩法。

三、观察评估与调整机制的优化

1.建立简易的观察评估工具:

·策略:设计简单的检核表或拍摄短视频,重点观察幼儿的参与度、持久性、创新性、社会交往等非量化指标,以及动作发展情况。

2.建立“计划-实施-反思-调整”的循环:

·策略:将教研常态化。每次大循环后,利用10-15分钟进行“快闪式”小教研:今天哪个环节最成功?哪个环节有问题?明天我们可以如何微调?等

第一次教研(“理想路线”的理论建构)

基于新的思路,老师们从孩子的自主性、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及安全四方面共同研讨,结合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特点,将幼儿走、跑、跳、爬、投掷等动作,设计有思考、有准备的体能大循环路线设计图。

体能大循环开始啦

幼儿积极参与材料的使用与场地布置,当设计图变成真实赛道,体能大循环正式拉开序幕,操场上瞬间充满欢呼与活力。

随着动感的旋律响起,孩子们从各自起点依次出发,灵活穿梭于各类体育器械之间展开趣味挑战。孩子们在运动中大胆尝试、在奔跑或跳跃中中感受运动带来的的畅快,阳光下跃动的每个瞬间都绽放着活力四射的喜悦,一起来欣赏他们的精彩挑战吧!

2第二次教研(注入层次性)

在活动中反馈机制也非常重要,第一次体能大循环后,屈秋菊老师主持了体能大循环现场研讨会。

在现场研讨会中,老师们将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与交流,根据问题对初稿与项目进行了调整。

第三次教研(聚焦疏通与安全)

教师们围绕前期体能大循环活动展开深入复盘,纷纷提出现存问题,提炼后存在循环线路不流畅、乌龟壳项目对幼儿较难、幼儿能力等问题,大家群策群力研讨出更适洽的办法。

第四次教研(精细化与固化)

经过三次的研讨与调整在实践中袁丹园长发现仍然存在问题:如、操场的中间较空幼儿到处的乱跑,项目之间幼儿不好排队等,于是我们进行了第四次的研讨,最终尝试由单一的环形,边为“凹字形”,分散人流,将操场空的地方运用起来。让幼儿不在乱跑。

在本次的实践后我们进行了简短的现场交流,老师们反馈到,幼儿在操场上乱跑的现象减少、幼儿的排队秩序也得到了提高、幼儿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很多等。

园长袁丹在总结中强调,户外体能大循环的最终路线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根据季节、主题活动的变化以及幼儿能力的普遍提升,进行周期性的微调。她鼓励教师与幼儿共同开发户外材料的更多创新玩法,保持活动的新鲜感,让教师持续观察、精准捕捉、聚焦真实问题定期开展研讨,让“设计-实践-反思-优化”的循环教研机制真正落地,在优化户外体能大循环的同时,促进幼儿体能与教师专业的双重提升。

本次户外大循环路线的确定过程,是一次生动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实践性教研。它告诉我们,最好的课程不是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而是在场地上、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倾听和思考,一步步“走”出来的。我们不仅收获了一条路线,更收获了一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责任编辑:归档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