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教育】教材=成功=毒品? 发布时间:2015-10-19来源:问对教育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4615 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思养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应酬太繁,又感到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谈经论道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 玄奘想了很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意做烛火还是愿意做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说:“它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是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是不会离开法门寺的!”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象一棵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钱文忠先生《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收视甚佳,从他的讲解中人们看到湮没于历史长河的一代高僧玄奘,但上则名为《生命的林子》的课文,“玄奘”于其中怕只是个符号,因为我们从中看不到高僧一丁点的淡定、从容与执着,一个僧人汲汲于出头露脸已相当讽刺。当然,你可以说玄奘彼时正年轻,不过据史书记载,玄奘出家根本不在法门寺,所以,这个故事,如果要从真实性去考证,那只能是七宝楼台,一拆即散。 《新周刊》杂志做过一期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所谓成功学,就是指坊间屡见不鲜越做越滥的励志鸡汤小品图书;职场秘笈心得讲座,人生指南向导研讨……本篇算一则励志小品,可以给它挑几个关键词: 出人头地、才华显露、水深龙多、成为栋梁、鹤立鸡群…… 这些无一例外都指向竞争,指向“成功”。 在成功的糖衣下,包藏一颗不安的心。 以“成功”作为我们的教育观,此种教育观下的儿童观也就可想而知了。课文里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成名,“成为一代名僧”。或许,这种名利感对成年人来说无可厚非,但如此堂而皇之入选小语教材,做儿童的“导师”,则太过虚伪,难道是想通过本文培养一大批“成功人士”?儿童,本应在这金色年华尽情享受纯粹的童年的快乐,却不料已经背上“成功”这个重重的包袱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最近关注 天水一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8人被刑拘 中考720分转学烹饪,自贡18岁小伙获四川烹饪专业第一名 全国拟表彰人选公示!四川5人入选 龙江路小学新都校区教师借力AI,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教育部6大行动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 热点内容 00后高材生裸聊被敲诈5.3万元 注意!四川省2025年高考成绩查询方式公布 河北2025高考分数线出炉 四川绵阳一男孩中考查分863分数学满分 本科批历史类467,物理类438!四川2025年高考分数线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