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提醒:血管保护要记牢,有效预防脑卒中

发布时间:2021-06-17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李林 通讯员 王健浏览量:3171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CVD)。而中国是全球卒中负担最高的国家,终生风险高达39.3%。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四高”的特点。目前,我国卒中幸存者高达1300万。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2019》显示,仅2018年,我国因卒中死亡人数为157万人,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1/3,占居民总死亡率的22.3%,也就是说我国每五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因此,卒中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对于患者和家庭,患上卒中都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灾难。

而卒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在中国,94%的卒中由可控因素引起。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酒精摄入、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等。

除了由房颤等心脏病引起的卒中外,绝大部分卒中系动脉硬化所致。而动脉硬化的发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轻到重,长期不断积累的病变过程,随着动脉硬化及内皮损伤的持续加重,血栓的风险逐渐增加,直至最后发生血栓形成并脱落堵塞脑血管的卒中事件。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卒中?

针对部分房颤等心脏病患者,如果系卒中高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抗凝治疗预防卒中发生。而对于绝大部分动脉硬化性脑卒中,需要转变慢病管理的传统观念,树立全生命周期血管保护的理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避免脑卒中灾难的发生。

保持全生命周期脑血管的健康:

首先要有卒中风险意识,事实上,只要个体存在危险因素,就属于卒中高危。因此,应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三高”。

二是要有卒中预防意识,只有意识到存在卒中的风险,才能自觉主动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如得舒饮食或地中海饮食模式)、体重控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及适当锻炼等)。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全面且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尤其是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必须达标,以减少或避免上述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最大程度延缓或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三是针对高危个体,应重视血管的定期随访,所有危险因素或慢病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血管,因此,关注自身血管,尤其是动脉硬化情况,建议每半年随访评估血管,包括颈动脉彩超,动脉僵硬度等检查,根据动脉硬化的变化情况决定是否调整干预策略(如进一步强化降脂)。

四是高危患者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脑血栓,需结合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勿自作主张。

综上,脑卒中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最需要重视预防的疾病。及时筛查脑卒中高危个体,并以控制动脉硬化及血管保护为核心,进行规范化预防管理,从而将卒中风险降至最低。

近年来,作为国家城市医联体试点“锦江区-市二医院网格化城市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以及四川省慢性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结合锦江区实际,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同质化健康管理模式为目标,建立了一批社区脑卒中防治示范基地,坚持开展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三甲医院直接指导并参与,区域内相关机构及部门密切协作的社区脑卒中预防服务体系。

通过开展大量的社区培训,大大提升了社区医护人员对卒中的预防管理能力,同时强化社区卒中健康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卒中预防和自我管理意识。

卒中可防可治,重在预防。认知卒中,才能远离卒中,每个人都需要有卒中预防意识,以血管保护为目的,自觉接受规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就一定能将卒中的危害降至最低。(李林 通讯员 王健

卒中中心

脑卒中目前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推算≥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1242万,每年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

卒中可防可治。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整合了神经内外科、神经重症、神经介入、神经影像及神经康复等学科,开放床位200张,现有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3名,博士7名,硕士生导师3名。中心拥有可满足脑卒中诊断和急诊救治的一站式CT/CTA/CTP、双源CT、DSA、高分辨率MRI及PET-CT等先进设备,拥有一支可满足24h/365天开展脑血管急诊手术的介入团队,可独立完成所有脑卒中急诊介入及外科手术。近年来,该院卒中中心积极开展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大大缩短了急性卒中患者的院内延误,通过多学科的密切协作,显著提高了卒中救治水平,降低了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卒中中心急救电话:18908178037

责任编辑:陈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