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发芽 来都江堰职中看校园如何开出非遗之花

发布时间:2025-09-27来源:都江堰市职业中学 作者:李林浏览量:2982

9月26日,由成都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都江堰市教育局主办,都江堰市职业中学承办的“非遗传承,匠心育人——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育人成果展示与创新实践”研讨活动,在都江堰市职业中学圆满落幕。活动旨在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精神,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

好看、好玩、好体验

非遗文化传承途径多

“好香,这是什么香料?”“好漂亮,这是怎么做的?”在非遗文化静态展示区,十余个非遗项目的展台前,不少嘉宾与师生纷纷驻足,或品鉴、或欣赏、或动手制作非遗展品,并不时为展品的精湛技艺啧啧称奇。

据了解,此次静态展出的非遗项目中,既有传统金铜制作技艺、聚源竹雕、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制作)等省级非遗项目,也有灌县木雕、青城马椅子制作技艺、文记糕点制作技艺等成都市级与都江堰市级非遗项目,覆盖多个技艺门类,展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

动态展演环节同样精彩。天马轿房唢呐班子的嘹亮吹奏、柳街薅秧歌的质朴唱腔、欢乐财神鼓的热烈节奏,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职业中学的巴塘弦子社团与问道茶社也带来特色展示——巴塘弦子的灵动舞姿展现民族文化活力,问道茶社的茶艺表演尽显传统韵味,直观呈现出学校在非遗文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中的探索成果。

特色发展 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都江堰市职业中学校长苏勇在致辞中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智慧与工匠精神。作为都江堰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始终致力于将非遗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助力他们增强文化自信与职业自豪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内涵,推动非遗传承与职教发展更加紧密结合。

都江堰市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孙梅在讲话中强调,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传承传统技艺、培育专业匠人、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她指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途径。近年来,都江堰市中等职业学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成效显著,她希望学校通过提高站位,深化育人共识;聚焦融合,提升育人实效;强化协同,汇聚育人合力;鼓励创新,拓展育人路径等举措,共同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实践育人工作向课程化、体系化、常态化发展,助力建设彰显巴蜀文明、富有天府特色的职业教育强市。

据悉,都江堰市职业中学作为该市首个全门类非遗传承基地,以“一校一品”为核心理念,构建起“非遗+职教”的创新模式。学校依托专业特色与学生兴趣,成立拜水舞社、聚源竹雕社、问道茶社等四十余个非遗相关社团,覆盖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并通过“非遗大师”驻校指导、研学实践及校地合作,培育出了众多非遗关注者与传承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技能成才”的双向赋能。

落地、生根、发芽

看校园如何开出非遗之花

在非遗实践育人交流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代表分享经验、共探路径。都江堰市职业中学教师丁龙秀、成都市锦江区综合高级中学教师王舒、郫都区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杨琴、中和职业中学校教师陈玫先后登台,围绕非遗课程开发(如如何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如非遗主题文化节、技艺竞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如工作室实训、项目式学习)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介绍各自学校在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具体做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参考。

特邀专家胡艳老师以《我们就是课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为题作专题分享。她从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出发,剖析如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专业方向设计非遗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层面,讲解如何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技艺实操等方式提升课堂效果;在成果转化环节,分享如何将学生的非遗实践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展演节目,实现“教学—实践—输出”的闭环。胡艳老师的分享层层递进,细致拆解了非遗文化从理念融入到实际落地的具体路径,为参会者清晰指明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方向与方法。

此次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彰显了都江堰市在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全国范围内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相信在教育部门、学校、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将在职业教育的土壤中进一步扎根生长、绽放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林)

责任编辑:黄小林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