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志愿服务队赴凉山推普 三堂课架起“语言彩虹桥”

发布时间:2025-08-19来源: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作者:江蕾浏览量:1984

2025年夏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志愿服务队携着推广普通话、传承文化根脉的赤诚之心,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零关村。在这里,他们以语言为桥,用三堂特色课程编织起红色传承、非遗焕彩与自然启蒙的画卷,更通过一场浸润真情的汇报直播,让彝乡的声音乘着普通话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初见零关:一声问候,架起心之桥梁

七月的凉山,风携草木清香掠过零关村的青瓦土墙,村委会的院坝里,一场关于语言的温暖相遇正悄然上演。服务队的小老师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具与满腔热忱,与村里的孩子们迎来初见时刻。

小老师们温柔的普通话问候,像山间的溪流般清澈悦耳。孩子们起初攥着衣角,眼神里藏着羞涩,却在鼓励的目光中慢慢抬起头,稚嫩的声音里,普通话与彝语的尾音交织,一张张笑脸在自我介绍中绽放。阳光穿过树梢,将这一幕镀上金边,语言的种子在此刻落地,预示着一段充满成长与共鸣的旅程已然启程。

三堂育语:让表达在体验中生长

服务队精心打造的红色课堂、非遗课堂与自然课堂,如三缕阳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学习之路,也见证着他们从羞涩到自信的蜕变。

红色课堂上,小老师们化身故事讲述者,将红军长征过凉山的往事娓娓道来。“战士们把仅有的干粮分给乡亲,乡亲们悄悄往他们行囊里塞土豆”,那些军民互助的温暖瞬间,在普通话的演绎中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瞪着亮晶晶的眼睛,跟着念“团结”“互助”,红色的种子伴着标准的发音,在心田悄悄扎根。当《彝海结盟》的舞台剧剧本展开,孩子们主动举手扮演角色,用尚显生涩却无比认真的普通话对话:“我们永远是一家人!”每一句台词,都是对红色精神的呼应,更是对语言表达的勇敢尝试。

自然课堂将教室搬到了山间地头。孩子们牵着小老师的手,在灌木丛中辨认植物:“这是野花椒,闻起来麻麻的。”“那是映山红,开花时像火把。”捡来的枫叶、蓝花楹花瓣,在指尖拼贴成蝴蝶、星星,植物标本的卡纸间,普通话成了最生动的注解。曾经需要小老师俯身倾听的低语,渐渐变成清脆响亮的分享,孩子们指着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绍:“这是我和老师一起做的,它叫‘凉山的春天’。”

非遗课堂里,彝族服饰的银饰在阳光下闪烁。小老师们用普通话讲解着刺绣纹样里的太阳历、盘扣中藏着的吉祥寓意,孩子们摸着衣角的花纹,跟着念“传承”“文化”。当得知要为服饰秀做准备,他们主动用普通话讨论:“我想穿妈妈绣的衣服”“我要告诉大家这是我妈妈给我绣的”,语言的进步里,藏着对文化的热爱与表达的渴望。

汇演直播:让声音乘着风飞向远方

三堂课程的成长与收获,在一场热闹的汇报表演中绚丽绽放。越西县零关村抖音官方账号的镜头前,普通话串联起红色记忆、非遗璀璨与自然馈赠,让语言的力量透过屏幕,抵达更远的地方。

图片11.jpg

《彝海结盟》的舞台剧拉开序幕,孩子们身着简易道具服,台词清晰有力,将民族团结的佳话演绎得动人心弦;团队成员唱响《阿苏拉则》,彝语的悠远与普通话的解说相得益彰,让非遗歌声穿过云端;彝族服饰T台秀上,孩子们踩着节拍自信走来,用普通话介绍服饰背后的故事,银饰叮当声里,是文化传承的节拍。

自然课堂的展台前,孩子们举起植物粘贴画,流利地讲解创作灵感:“这片银杏叶像小船,载着我们的梦想”;《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时,稚嫩与清亮的歌声交织,普通话的歌词里,是对祖国最纯粹的告白。颁奖环节,崭新的书籍与文具送到孩子们手中,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谢谢”,眼里的光比奖品更亮。

最后的达体舞环节,汉族与彝族的大朋友、小朋友手牵着手,踩着欢快的节奏旋转。裙摆飞扬间,语言早已不是隔阂,唯有共通的欢笑与默契。直播镜头记录下这一幕:普通话的讲述里有红色的传承,民族的服饰中藏着文化的密码,草木的画作里写满自然的诗意。

这场志愿服务之旅,让零关村的夏天有了特别的注脚。当语言的种子在童心扎根,当表达的勇气在体验中生长,我们终将看见,那些清亮的普通话,会像山间的溪流,滋养出民族团结的繁花,在传承的土壤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图文由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统战部提供

责任编辑:祝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