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蒋蓝在龙中召开“成都名物与散文创作”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8-04-13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贾元东 通讯员 曹龙浏览量:1691
2018年4月9日下午,人民文学奖与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散文家、诗人蒋蓝,给了龙泉中学的师生们获取知识的好机会——他应龙泉中学与天机云锦书城之邀,在龙泉中学鸥鹏报告厅举办了题为“成都名物与散文创作”的专题讲座。教导处副主任杨明及年级组石小强主任、陈元彬副主任、王永利副主任参加了这次讲座。杨明主任主持了本次讲座。 杨明主任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有趣而又深刻地引入了蒋蓝作家的讲座,催生了现场的第一个小高潮。 蒋蓝作家一开口,便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接下来,蒋作家首先讲了“成都”之名的由来—— “成”为干栏式建筑造型,“都”为两江交汇处,合为“两江交汇处有很多干栏式建筑的地方”,并以此引入对成都本土文化,尤其是“龙泉驿区”本土文化的介绍。成都本土名物包括人物和事物,蒋作家依次讲了龙泉出产的拐枣、“四大天王”(又称“四匹瓦”)、到龙泉驿画了几十幅名贵作品而后失传的名画家陈子庄、徒步翻越龙泉山的著名作家叶圣陶、生老虎的芭茅草、已经绝迹的“救军粮”火棘以及龙泉驿最负盛名的本土产物桃花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讲解过程中,蒋作家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对各种古籍、传统文化知识信手拈来,赢得现场一次次的掌声和惊呼。
当然,蒋作家的讲座名为“成都名物与散文创作”,成都名物只是他的引子,最终是要回归到散文创作中。在这一环节,他给同学们介绍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创作方法——1、一定要注意观察各种名物,尤其是本土名物,由物引申至人再由人引申至事,最后便可创作出非常接地气的好文章;2、在散文创作中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名词,这样便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让文章具体可感。 会后,师生们普遍认为蒋作家的这次讲座是知识的盛宴,是创作的大餐。蒋蓝作家知识渊博又平易近人,给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关注与学习方面必将带来深远影响。(贾元东 通讯员 曹龙) |
责任编辑:刘翰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