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学生暑假:读书学习多,社会实践少

发布时间:2017-07-2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1726

暑假来临,相比于相对单调的在校学习时间,假期的生活要更加的丰富多彩。中学生的暑期的生活如何度过?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通过对全国20个省、112所初中、近2万名初中生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们在暑假自己复习、预习功课的有45.6%,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辅导/补习班(与课业有关)的有10.0%,参加不是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辅导/补习班(与课业有关)的有24.5%,参加课外兴趣班(与课业无关)的有10.3%,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课外活动的有6.1%,读课外书的有38.5%,参加体育运动的有37.7%,外出旅游的有35.4%,做兼职、打工的有7.4%,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则有67.8%。

调查显示,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体娱乐、学习提高以及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其中文体娱乐活动的比重最大,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生们将其作为度过暑假生活的重要内容。另外读课外书、体育活动、外出旅游这三项文体活动的比重也很大,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把它们作为暑期文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学习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最多的情况是学生们在家自己复习和预习功课,参加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的比例也很高,暑期参加由社会力量办的课外辅导班或补习班的初中生超过了四分之一,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严令禁止学校组织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但也有十分之一的初中生报告说他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辅导班或补习班;除了课业学习以外,初中生及他们的家长们对于多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比较重视,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初中生们暑假期间参加了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学习。相对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所占的比重则相对偏低,只有7.4%的初中生们在暑假从事了兼职或打工。诚然,年龄可能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初中生们在暑假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的比例也只有6.1%。调查结果很明确的显示,相比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不足。

调查显示,初中男生与女生的暑假活动内容是存在差异的。在文体娱乐活动方面,男生们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为69.5%,高于女性的66.4%;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40.7%,而女生只有28.2%,性别差异非常明显;而女生们读课外书的比例为46.4%,远高于男生的31.7%;与一般的想象相反,女生外出旅游的比例为41.2%,也是远远高过男生30.1%的比例。而在学习提高方面,女生自己复习或预习功课的比例为50.4%,高于男生的42.1%;女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辅导班或补习班的比例为11.6%,高于男生的9.2%;女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辅导班或补习班的比例为30.4%,高于男生的19.6%;女生参加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比例为13.4%,也是远高于男生的7.3%。而在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方面,男生兼职打工方面的参与率为7.7%,女生为6.5%,差异非常微弱;在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方面,男生为6.1%,女生为6.3%,几乎不存在差异。

暑假生活的内容和丰富程度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调查显示,暑假生活的内容和丰富程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们在暑假里参与不同种类活动的数量和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至于升学都有着非常强的正向相关关系。以学生们是否升入重点高中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数据分析显示,对比升入了重点高中和没升入重点高的初中生在升学前一个暑假的活动,除了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这一类最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68.6%和67.2%)以及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兼职打工的比例(5.0%)要低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9.4%)以外,其他各类暑假活动的发生率都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明显高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提高方面,也表现在文体娱乐活动方面。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设计中,寒暑假的设立并不是为了让老师和学生们休息和放松,而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配合。学校教育相对而言是整齐划一的,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而在寒暑假,则可以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个性以及特长,有针对性地补充、培养、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设立寒暑假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准备。由于暑假的时间更长,在实现这些目的上也更加重要。国内外有多项研究表明,暑假生活的内容及丰富程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结果也很好支持了这一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幸福快乐、收获满满的暑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一起努力,尤其是要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