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沙渠学校语文教研组聚焦习作教学,共研表达妙趣
发布时间:2025-09-25来源:大邑县沙渠学校 作者:张红浏览量:2413
为深入探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其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大邑县沙渠学校语文教研组于9月23日在学校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一场扎实而富有成效的习作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两节精彩的习作课例展开,通过“课例展示+集体评课”的模式,为全体语文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绘形绘神,认识自我 黄老师执教的《我的自画像》是一堂充满童趣与温情的写人习作课。课堂伊始,黄老师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导入,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明白要抓住特点来描述人物。 教学亮点: 支架搭建,循序渐进 黄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写作支架”,引导学生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四个维度来构建文章框架。她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身边的同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搭建信息卡,丰富写作内容 黄老师以提前预设的人物信息卡为工具,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人物形象梳理,再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让形象“立”起来。 自我展示,学生互评 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己的内容创作,创作结束后,学生们乐于分享,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独特。 这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介绍自己,更引导他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自我探索。 探秘国宝,聚焦外貌 冷老师带来的《国宝大熊猫》则是一堂典型的命题习作课。冷老师以其沉稳扎实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有序、准确、生动地搜集和整合信息。 教学亮点: 信息整合,培养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从多段提供的材料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冷老师设计了“信息筛选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分别梳理大熊猫的“外形”“食物”、“习性”和“珍贵性”等信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逻辑建构,言之有序 在整合信息后,冷老师特别注重文章的逻辑顺序。她通过提问“我们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说明的顺序,如图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使文章条理清晰。 语言转换,化难为易 如何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优美的语言?冷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适当想象,如“大熊猫胖乎乎的样子,真像一个柔软的毛绒玩具”,让学生的写作更具美感。 思维碰撞,聚力前行 关于《我的自画像》 有老师提出,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是否可以提供更细致的片段练习,如先专攻“如何写好一个特点”?大家讨论后认为,“先分解后整合”是可行的策略,可以设计“外貌特写镜头的游戏”“用一件事表现性格”等微写作任务,降低难度,逐步提升。 关于《国宝大熊猫》 针对“如何避免学生作文变成材料的简单拼凑”,老师们建议,可以在信息整合后增加一个“我是大熊猫讲解员”的口语交际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信息,实现从“读”到“说”再到“写”的自然转化,让语言更具个性化。 最后,教研组长将县上分享的习作指导方法要点提炼出来,分为低段和中高段来组织教师们进行学习。低段写话“搭框架,学积累”为一二年级的新老师教学写话提供了教学支架,中高段习作从“学会审题,搭建作文框架”“如何将习作写的富有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来为老师们解答疑惑。 会后,教研组长将县上分享的优秀习作指导方法分享到教研群,让老师继续学习,吃透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课堂学习中,助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本次教研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智慧碰撞,让全体小学语文教师对习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写作中找到乐趣,自信地表达自我,描绘世界。(张红) |
责任编辑:张馨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