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双轮驱动,石室锦外构建环保新生态、绘就育人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5-19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江蕾 张馨月浏览量:2636
2025年5月16日上午,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第三届“科技筑梦未来,艺术点亮人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正式启幕。全校师生、嘉宾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迎接这场融合科技、艺术与环保的盛会。 伴随着管乐团奏响《风河序曲》和《庄严》,活动拉开帷幕。随后,校长潘万勇诚挚欢迎现场指导的领导专家们,并深情寄语:“科技与艺术如同照亮未来的双盏明灯,唯有兼备创新思维与人文情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本次艺术节注入深刻内涵。 承艺润心·艺绽芳华 民族舞蹈《如故》翩跹而舞,水袖翻卷似诗画铺陈诉说着文化韵味;学生朗诵《我的1919》声线铿锵,让那段激荡岁月在耳畔重现;民乐合奏《少年行》拨响丝竹琴弦,奏响青春华章;情景剧《哪吒闹海》引发阵阵掌声,在神话中叩问人与自然的共生命题,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暗示着对守护绿水青山的深切呼唤。 仪式环节,学校为在《四川青少年散文作家》刊物发表作品的学生举行庄重的证书颁发仪式,那些凝结着老师们悉心指导与学生才情的文字,如同破土的春苗,在文化的沃土上绽放出属于青春的墨香。 随后,“校家社协同育人之玉林绿意‘星’生代环保项目”正式启动。志愿者代表首先登台宣读环保倡议书,字里行间凝聚着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与呼吁;紧接着,社区书记发表致辞,从家校社三方联动阐述环保实践的深远意义。在众人的瞩目下,授牌仪式隆重举行——“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与“党组织共建单位”两块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锦里小学与石室锦外的同学们将八段锦的气韵、武术的风骨、军体拳的严整精心编织成一幅刚柔并济的东方美学图谱。当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齐展招式,掌心拍打穴位的轻响与口令的喝声交织,一呼一吸、一招一式,传统中医文化与武术精神在这一刻凝聚成操场上跃动的文化符号。 艺创赋能·智启未来 电子科技大学陈雷教授的人工智能演讲,如同一把钥匙打开“艺创赋能”的新大门,带领师生们走“近”科学。物理组组长张茜茜老师则带领学生回顾“纸桥挑战”,当“最强王者”展示纸桥作品时,操场上掌声雷动,这座由物理原理与艺术设计交织而成的“桥梁”,正是校长致辞中“项目式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诠释。 弦歌再起,学生《瑶山夜歌》合唱淌过操场的草坪,如同一股清泉漫过心灵的山涧。啦啦操《阳光少年》的每一个托举与转体,都是学校“五育并举”的有力印证。 在热烈的氛围中,活动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体育项目颁奖环节。首先揭晓的是“济川杯”足球赛获奖名单,那些在球场上奔跑的身影、默契的传球、奋勇的扑救,此刻都化作荣耀的勋章。紧接着,武侯区第十一届中小学田径比赛的获奖同学依次上台,他们在奔跑中书写的拼搏故事,让现场师生再次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光芒。 乐队表演《counting stars》《海阔天空》让吉他声与鼓点震颤草地;《淋雨一直走》手势舞活力十足、充满力量;情景剧《敢为人先》以生动演绎引发全场思考,让传统精神与现代担当在舞台上自然交融。 悦韵飞扬·向光前行 优秀毕业校友刘恋的隔空寄语如春风化雨,她将母校课堂里埋下的创新种子与人文情怀娓娓道来,字句间流淌着对学弟学妹的期许。话音刚落,民舞串烧翩然登场,学生们以肢体书写着多民族“融合”之美,翻飞的衣袂间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实习老师杨可可与学生携手带来歌舞表演《光亮》,学生们轻盈的舞姿与杨老师清亮的歌声交织,恰似少年与师长共同编织的羽翼;现代舞《等你的回答》以强烈的节奏点燃舞台,他们的肢体语言中迸发的不仅是青春的热力,更是新时代少年向光而行、永不妥协的生命张力。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带来合唱表演《茶山新歌》,当传统民歌的古朴韵律与现代编曲碰撞,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千年茶香在创新的鼎炉中氤氲出新的芬芳。 当主持人宣布“神秘节目即将揭晓”时,沸腾的操场仿佛被按下静音键。直到熟悉的身影从舞台角落慢慢出现,正是那些日日执笔耕耘的三尺讲台守护者。此刻的他们踏着节拍,掌声与尖叫混着《最初的梦想》的歌声此起彼伏。这场没有预告的演出,让科技艺术节多了份特别的色彩:当粉笔换成麦克风,当黑板化作舞台,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 五月的阳光掠过操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第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欢呼声中暂落帷幕。这场盛满科技之光、艺术之美的盛会,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育人光芒,学校始终让“德行至善,行知至美”的办学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一个青春灵魂。从歌曲舞蹈中流淌的文化根脉,到人工智能里闪耀的创新之光,从环保项目启动时的责任担当,到教师团队惊喜演出的赤子初心,无处不彰显着“敢为人先,宏济巨川”的校训精神。 当科技与艺术的双灯继续照亮未来,这所百年学府正以文化为笔、以思想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教育的永恒诗行。(江蕾 张馨月) |
责任编辑:张馨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