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协进在历史长巷中打造了一堂“行走在校门口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4-09来源: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罗小清 邱静 王艳 黄嘉姚 张勇浏览量:1924

四月的成都浸润着思政育人的时代新韵,梧桐新绿的青石街道上跃动着校地协同的育人脉搏。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携手西南财经大学、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联合会同区人大代表、退役军人代表、少城街道机关第一二支部及相关社区党员代表,构建起“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链条,通过校地共建新模式将城市肌理转化为立体课堂,在历史长巷中共同打造了一堂“行走在校门口的思政课”。这场以“追寻校友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研学实践,依托教联体协同育人网络,让思政教育跨越学段壁垒:高校学者引领理论建构,中学教师深耕实践路径,社区党员活化在地资源。师生们穿行在革命菜谱与长征路线图构筑的时空隧道,用脚步丈量川军出征街道的信仰刻度,在油墨斑驳的墙垣破译街巷间的红色密码。教联体成员单位共同开发的“城市记忆解码”课程,让尘封的校友档案化作鲜活的育人载体,通过大中小学接力传承、校社资源深度融合,在历史现场续写新时代的长征叙事,真正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跨学段赓续与在地化传承。

20250409_221424_001.jpg

生涯·论坛

在校史长河中锚定精神坐标

校史讲座,穿越时空的对话

4月3日清晨的学术报告厅里,张勇老师展开泛黄的纸页,开启《追寻校友足迹,赓续红色血脉》主题讲座,瞬间将时光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当电子屏幕上浮现出韩子重烈士在私立协进中学学习成绩表时,全场屏息——这位17岁便担任中共协进中学党总支副书记的英俊少年,曾在“努力餐”楼上主持学校党总支会议。随着张老师娓娓道来,杨伯恺在协进课堂讲授《八一宣言》的场景、洪希宗为进步青年推介《新华日报》的身影、曾鸣飞带领“黎明歌唱队”传唱救亡歌曲的声浪,如历史长卷般徐徐展开。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化作有温度的生命叙事。

生涯论坛,学科星辰与精神灯塔的交响

为拓宽学生视野、深植家国情怀,上午9点左右,学生们前往树德中学参加了一系列生涯讲座。活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沉浸式体验、跨学科对话,引领学子感知科技脉动,探寻专业与时代发展的深层联结。

高校教授与行业专家以“创新实践”为轴,搭建多元学科体验场景:在智慧农业实验室,学生感受操控无人机模拟智慧农场巡检,解码“一粒种子的数字革命”;桥梁风工程讲座中,3D打印桥梁模型在模拟风洞中接受“极限挑战”,诠释大国工程的科技密码;电力系统沙盘推演让学生化身“能源调度师”,在风光储协同实验中触摸“双碳”战略的青春担当;力学与历史学的跨界对话更掀热潮,从建筑抗震模拟实验到AR三星堆考古,学子们在结构力学与文明密码中读懂“守护与传承”的时代命题。

午后·寻迹

在城市褶皱里触摸历史心跳

下午2时,研学队伍驻足于金河路斑驳的灰墙前。张勇老师指尖轻抚墙缝中一道深色印记:“这是当年在敌人的眼皮下杨绍轩冒险取出地下党联系名单的地方。”随着他的讲述,1940年3月16日晚的惊险场景不断闪现:伪装成书店的《新华日报》代订处,木楼梯下藏着密室的暗格,洪希宗被捕前夜仍在油印的最后一期报纸,特务搜寻无果后大肆捣毁的狼藉……当提到烈士就义前高喊“告诉协进的学生们,真理永不消亡”时,一阵春风忽然掀起研学手册,纸页翻动声宛若当年未来得及送出的报纸在呜咽。

转至少城公园旧址(今人民公园),历史的层累在此清晰可触。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学生们自发列队,垂首肃立,双手郑重地将一朵朵菊花轻轻置于碑座。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下,展开了一份泛黄的《协进校友回忆录》:“学校董事长陈离率川军在滕县阻击日寇,血洒疆场,为台儿庄大捷赢得宝贵的战略时间;校董孙震和陈书农与日寇激烈交战的历史画卷此时徐徐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赵少咸校长当年在此演讲时,钢笔别在长衫前襟,如同战士的枪——他教会我们,文人风骨亦是救国利器。”此刻,仰头凝视碑顶的青铜齿轮,有学生轻声感叹:“原来我们脚下的地砖,竟镌刻着百年前校友抗议时的脚印。”

 

行至金河路“努力餐”新址,木质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张勇老师揭秘的“革命菜谱”引发阵阵惊叹:“红烧狮子头”暗喻团结抗日,“清蒸鲈鱼”代表隐蔽战线,“回锅肉”则是紧急转移的暗号。登上复建的二楼雅间,推开雕花木窗,当年车崇英守望街道的视角重现眼前——此刻的街景与1939年的老照片在研学手册上重叠,橱窗里陈列的车耀先手写菜单上,一句“努力加餐饭,莫负少年头”让无数镜头聚焦。

 

下午五时左右,研学队伍抵达十二桥烈士陵园。学校宣讲团罗翔老师系统讲解杨伯恺、曾鸣飞等校友在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事迹:展示囚室墙壁刻字的高清复原图,解析烈士手稿中的加密文字,还原地下工作者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纪念碑前,师生共同开展史料研读活动,结合《新华日报》相关报道、特务审讯记录等第一手材料,多维度还原历史事件。

 

归途·序章

当历史照进现实

返程路上,研学手册已被笔记、速写和花瓣填满。有学生在“努力餐”照片旁批注:“一顿饭可以托起一个民族的脊梁。”在保路纪念碑的素描下写道:“赵校长手中的笔和川军战士手中的枪,原来都是历史的刻刀。”当车辆驶过祠堂街旧址时,八十年前夹着《新华日报》匆匆赶路的协进学子,与道路旁举起手机记录光影的少年,在某个维度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视。

20250409_221424_028.jpg

这场历时一天的研学,将成都的街巷化作立体的教科书。当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为《新华日报》旧址墙面的缝隙、努力餐楼梯的吱呀回响、十二桥松针上的晨露,红色信仰便落地生根。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以“行走”重构教育范式,让校史在城市的血脉中延续,让少年的成长与民族的记忆同频共振。未来,学校将更加注重纵向贯通与多维联动,加强大中小学段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多维协同场域,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动学校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取得更大成效。(赖波 通讯员 罗小清 邱静 王艳 黄嘉姚 张勇)


责任编辑:陈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