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对话”核心要素,成都英华学校探索符合学科特质对话教学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19来源:成都英华学校 作者:陈海燕 通讯员 殷涵庆 李丹 李茜茹浏览量:4015
12月14日,在成都英华学校开门办学100天之际,学校首届“对话课堂 看见成长”研讨会在学校中学部举行,近400名领导、嘉宾出席和参加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双减”“双新”要求,以课程为根,以教学为本,以立德树人为魂,聚焦“对话”核心要素,以“成长”为价值追求,探索符合学科特质的对话教学策略、路径与模式,以课堂教学促进学科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同步高质发展。 领导致辞 主题报告 研讨活动现场,一年级、七年级学生带来的歌舞表演《我是00范儿》,尽显英华少年青春自信、自由生长的蓬勃状态。 李春歌院长代表成华区教科院在研讨活动中致辞。 黄祥勇副院长代表成都市教科院上台讲话。 随后,学校校长王维令作《对话课堂,看见成长》的主题报告。 课例展示 专家指引 研讨活动中,学校以10分钟视频短片,汇报了学校对话课堂的破土与成长之路。 研讨活动中,四个会场同时进行了“对话”课堂课例研讨。 一年级音乐研究课:《龙咚锵》 一年级语文研究课:《青蛙写诗》 七年级数学研究课:《探寻神奇的幻方》 七年级道法研究课:《活出生命的精彩》 四堂课皆对照“三标”,即课标、教学目标、对话课堂的观课指标,进行课堂实践,突出了学科特色,也彰显了英华特质,将课堂真正交还学生,基本实现了课堂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单向传输转向多维互动,低阶徘徊转向高阶高质。 四堂课例展示后,与会的学科教学专家和执教的老师汇聚一堂,进入课堂点评环节。 李嶸 叶旭 邱旭 王骏 主题沙龙 同课异构 对话课堂在专家眼里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地实施对话课堂教学?在随后的主题沙龙活动中,五位专家进行了深度对话,对对话课堂进行了“同课异构”。 张乃文所长用形象生动的话语画像了“对话课堂”在他心目中理想的样子。他强调,对话课堂,关键在教师的理解与执行,难点在深度的生成,重点在学习需求的满足、认知矛盾的解决、教学要求的达成。 罗哲教授认为对话作为教学路径时是手段,形成对话能力时又是目的。实施对话课堂,应该注重价值塑造有教育性,关注学情有针对性,连接生活有基础性,打开视野有广域性,关注周边有区域性,关注未来有前瞻性。 陈国华老师结合多个案例,认为对话要吸纳学生参与,需要营造和谐、有序、倾听的环境氛围,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设有问题挑战的真实情境,唤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想对话、能对话、动脑筋、有创意的对话。 李春歌院长强调,“对话”课堂落实了成华区“问道”课程,居于区域大环境而生。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高度,接天接地;应该有深度,以学生为主体、互相交流、及时反馈、资源共享、共同成长;应该有宽度,全要素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各类人群参与;要有温度,基于爱;要有厚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厚植中国文化。 邹成毅部长从更加开阔的视野,让在座的嘉宾了解到思政并不是某一学段的教学,而是人的终生课程。思政课要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思想实际,教学中表现出平等性、引导性、多样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他希望英华学校能和西南财大天府学院一道,让思政教学在联合教研开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张学兰所长在最后的总结点评中,对成都市未来教育家联盟的办学之路进行回顾,对英华学校的对话课堂进行了再指导。她用“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的古语,鼓励和祝福英华学校的对话课堂能开枝散叶、春华秋实! 相信学校必将在对话课堂的持续耕耘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此次课堂研讨活动圆满落幕了,但是英华教育人的思考不会停止,“对话”行动不会停止,对话课堂,看见成长!(陈海燕 通讯员 殷涵庆 李丹 李茜茹) |
责任编辑:杨紫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