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蜀锦、石犀……七中育才银杏校区将博物馆搬进课堂
发布时间:2022-05-24来源: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作者:江蕾 通讯员 贺文 姜向阳 徐世勤浏览量:2885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秉持“五育并举”“整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方法途径,力求高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向这一目标迈进,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银杏校区不断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在进行高质量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体系与种类,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学校在“双减”教育背景下,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了博物馆进校园课程。 在这里,我们感悟历史 今年的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走进了七中育才银杏校区,以本土文化和历史为内容,采用图文展板、发放宣传册页和文物保护宣传资料、现场展示文物复制品、动手体验文物绘画上色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物深厚悠远的历史魅力。活动中,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向育才学子们介绍了家乡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部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课程不仅走进校园,也深入到了课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精彩的活动。 画像砖,让我们学会勤劳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这些画像砖上刻画了汉代人民劳动狩猎的场景,画面生动、丰富,育才学子们通过对其上色,深入感受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并提高自己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漆器,让我们学会美好 秦汉时期,成都作为蜀郡郡治,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产丰饶,世称“天府”。成都是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老官山遗址等出土的漆木器数量众多、制作精美,按用途可分为家具、生活用具、乐器和兵器附件等。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给孩子们详细生动介绍了相关馆藏珍品,并带来了漆器手工品,让孩子们穿越回两千年前,实际体验漆器制作工艺,感受红、黑两色碰撞出的绝美搭配。 蜀锦,让我们学会创造 蜀锦在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已经成为天府之国的一张靓丽名片。在蜀锦贴画活动中,育才学子们热情洋溢,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切身感悟家乡蜀锦的魅力。 石犀,让我们学会创新 石犀于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出土,石犀重约8.5吨,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在“石犀穿新衣”活动中,孩子们化身小小油画家为镇馆之宝“萌萌牛”穿上了五彩缤纷创意十足的新衣裳。 历史,让我们学会热爱 活动结束后,育才学子们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了感悟。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为育才学子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激发了育才学子们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明白了作为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它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所带来的文化力量,在育才学子心中掀起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风暴,他们必将不断攀登学业高峰,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江蕾 通讯员 贺文 姜向阳 徐世勤) |
责任编辑:郭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