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侠客梦!西北中学实验学校语文老师畅谈“侠义”

发布时间:2021-12-06来源:成都西北中学实验学校 作者:陈海燕 通讯员 唐小丽浏览量:2220

“侠肝义胆白鹿情,仗笔天涯写人生。飞雪连绵书不尽,沧海一笑驾鹤行。”12月1日,成都西北中学实验学校(四十三中学)语文组岳琼老师,为大家带来大侠——金庸的侠义世界。

岳老师从侠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发源谈起,分析春秋战国游侠人性的优缺点;唐宋传奇《聂隐娘》《虬髯客传》中的豪侠,从实录到虚构,将豪侠道德化、神秘化,分析儒生是如何将他们纳入儒学的精神体系;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施公案》,结构上借鉴公案小说,与《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一脉相承。

二十世纪武侠小说开始走红,港台武侠小说风行,金庸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江湖体系。由作家独立创作,商品味中又蕴含着书卷气的武侠小说,受到正统文人学者的排斥,但武侠小说作者却极力为自己正名,将儒释道的精神融入小说,努力增加小说的文化底蕴。

唐宋豪侠“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清代侠客“看破绿林无好”寄身清官门下;民国的侠客又重新恢复独立的人格,这一切都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武”“侠”“情”在二十世纪的武侠小说中,形成三足鼎立。侠与情的结合使得侠客的形象更为丰满。以侠骨豪情而非丰功伟绩来吸引读者,投射了作家与读者的英雄梦。“侠”的精神填补了法律的空缺,实现了人们精神的救赎。

5.jpg

岳老师对武侠小说的分析,深入到了民族精神、社会现实的层面。纵向上,概况出侠义内容及内涵的变化;横向上,又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根源。体现了语文老师阅读的深度,赢得了语文组老师的阵阵掌声。(陈海燕 通讯员 唐小丽)

责任编辑:祝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