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七中副校长张珩理性剖析传统课堂

发布时间:2019-07-25来源:天府七中 作者:黄小林 崔蕾 诗尧浏览量:3059

2019年7月19日上午,天府七中副校长张珩为教师们作了以《常规的课堂和课堂的常规》为题的专题报告。张珩副校长从教师们最熟悉的课堂出发,逆向分析如何构建有效的常规课堂。她抽丝拨茧的解析将高屋建瓴的学术观点转变为全体教师都可以实操的教学策略,让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收获满满。

张珩副校长提到,无论学习的形式发生着怎样的变迁,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虽然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可是在千变万化之中,教师们应该聚焦那些一直不变的部分。比如,在常规的课堂中,有哪些是值得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常规的课堂中,我们真的理解了“理解”吗?

人们常说理解是懂得,是内化,是运用……可是,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真正明白“理解”的内核,是突破常规课堂瓶颈的第一步。为此,张珩副校长为在座的老师们作了抽丝剥茧的剖析。

理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足够的事实。比如,教师在讲授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模型时,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努力创设更加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知道充分真实的现象,才有了理解的基础。

理解,需要在“知道”的基础上,推论出事实的意义。比如,在教师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常常混用符号,往往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概念的意义,并没有真的认识到事实的复杂性和相关性。

理解,是在知道事实、意义的前提下,灵活地迁移所学。理解是一种真正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固有的情景中解决问题,更能在全新的、甚至令人困惑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否进行正确的迁移,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的重要指标。评判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是从对“理解”有清晰的认识开始。

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有效的?

张珩副校长将课堂的“效”,拆分成效率、效益、效果三个维度。其中,课堂的效率是指课堂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的共生;效益是学生课堂的学习收益,包括关注知识、能力、素养;效果是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的达成叠加度。

那么,如何实现更有效的课堂呢?张珩副校长和老师们共同挖掘了常规课堂的形式,从常见的讲授式、对话式、活动式课堂中思考深度的细节。

天府七中课堂的常规有什么呢?

张珩副校长指出,天府七中作为一所快速发展中的名校,正是由于对看似常规的课堂有更高的标准,对教学的细节有着更极致的追求,才能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收获丰硕的成果。天府七中正在做的课程建设,首先就是对教学、课堂的深入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标准课程标准》,天府七中拥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知识的基本标准。面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差异、教师的教育经验不同、考试的选拔要求高低,教师们应在课堂开始之前关注学生到底有怎样层次的表现性标准,这是天府七中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基础。

基于系统化、结构化、可量化、可评估的表现性课程标准,天府七中提倡老师们做大单元整合教学,提炼学科大概念,挖掘学科核心问题;提倡老师们做基于理解的逆向课堂设计(UBD),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起点,强调评价优先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

正如张珩副校长在报告开始时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作为一名学科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接受变化,拥抱变化,更是在瞬息万变的变化之中,坚守好自己的三尺讲台,深耕四十分钟以内和以外的关键细节,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思考和实践。(天府七中)

责任编辑:姚静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