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周子铭 摄影报道
20年前,他17岁,在达州市大竹中学念高一,三年后的高考,因为一场重病,与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失之交臂。
20年后的今天,他37岁,在打拼下一份家业之后,他有了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但重点大学梦却如同一根尖刺卡在他心中,让他难以释怀。
在与妻子和家人商量之后,获得家人支持的他,以37岁“高龄”,向达州中学申请入学,成为了一名特批的高一学生。开学已经半个月,他也渐渐地融入了这段新的人生体验。
这一次,他立志不留遗憾,将坚持三年,努力考上重点大学,圆自己的梦。
距离9月1日开学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最近在四川省达州中学高中一年级,一位新生石思春成了同学们眼里的“明星”,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年龄,今年37岁。
昨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达州中学高一17班见到了这位“超龄学生”。此时正是下课时间,他正埋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一名男同学路过拉了拉他的胳膊:“大叔,上厕所,我请你。”
成都商报记者并没有透露身份,在一旁观察,上午一共四节课,中间有三节下课时间,除了第二节下课他被同学拉去了一趟厕所,其他的课余时间,他要么自己在埋头做笔记,要么拉着下课后准备离开的老师询问没有弄懂的问题。
“他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年龄虽然大了一些,但没有将社会上的一些作风带到学校内。”据该班班主任老师王刚益介绍,石思春并不是全天都要上课,每天的早自习和白天的八堂课从开学到现在从未缺席,但晚上他要去工作挣钱和照顾家人,学校也特批他不用上晚自习。“班上其他学生的手机都不允许带到课堂,石思春有‘特权’带手机,但上学的时候从没见他用过。”王刚益表示,自己准备“提拔”石思春为班上的纪律委员,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大叔跟我们没得代沟,乒乓球也打得好。”17班的一名同学小彬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大叔”石思春在宿舍有自己的床位,中午会到宿舍午睡,休息前也会跟他们吹牛,讲的一些事情很有意思,能跟大家打成一片。
20年前成绩一直不错 高考前重病未上重本
中午12点,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跑出教室,奔向食堂。转眼间,教室内只剩下石思春一人,正在整理笔记。成都商报记者走到他跟前,表明身份,希望想要和他谈一谈,此时他才抬起头,他体型有些偏瘦,皮肤偏黑,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嘴巴四周布满了胡茬,带着一股书生气。
“我重新回到学校读书,是为了圆一个梦,大学梦。”石思春表示,这是为了填补自己当年没能念上重点大学的遗憾。“最早我是想报高三的复读班,一年后参加高考,后来担心基础不好还是考不上,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从头开始,重读三年高中。”石思春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0年前,他17岁念高一,成绩一直不错,但高考前不久,他突然生了一场怪病,记忆减退,时常头晕,为此还休学了一个月,后来才知道是神经衰弱。正是因为这场病,他没能考上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家里的条件也不能支持他复读。
“我到了北京,成了一名北漂。”石思春表示,1998年他只身一人到了北京,在北京打拼了近十年,靠积蓄买下了一套房。“那时的房价才6000多,现在翻了好几番了。”
20年后已成家立业 疯狂的愿望家人选择支持
2010年7月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陈女士,两人“一见钟情”,半个月后扯证,一个月后步入婚礼殿堂。婚后两人育有两个孩子,俨然是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但今年8月石思春却萌发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他想重新考大学。“刚开始萌发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告诉家人后,他们都选择支持我,这也让我没了后顾之忧。”石思春表示,家人的支持让他决定去实现自己这个疯狂的愿望。
“他喜欢学习是好事,也给娃娃做了一个好榜样。”石思春妻子陈女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之前丈夫就一直很爱读书,自己嫁他时也十分欣赏他这一点,既然他有重读高中的想法,自己当然要支持他。据陈女士介绍,对于丈夫的这个举动,双方的长辈也很支持。
“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我也难圆梦。”石思春称,每天下午6点放学,到家后,妻子已经将晚饭准备好,吃完饭后自己筷子一扔还得去上班,要忙到晚上9点半,第二天早上5点半起床去上课,没有妻子持家,自己根本忙不过来。
学校破格录取 三年后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
有了重读高中的想法之后,石思春立即开始联系学校,但联系了达州城区内的几家中学后,都遭到了拒绝。达州中学校长童明常得知此事后,与其他校领导开会研究后决定,收下这名“超龄学生”。
“当时得知他的情况之后,我第一感觉是震撼。”童明常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石思春的好学态度感动了他,他第一时间向达州市教育局咨询,但被告知石思春是无法办理学籍,也无法参加学历水平考试的,三年后也拿不到高中毕业证。
“我当时将这个情况电话告诉了他,他表示自己不介意,只要能来上课就行。”童明常表示,在与其他校领导开会交流之后,决定收下这名学生。三年后,石思春将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若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到大学办理学籍等相关手续。
童明常称,收下这名学生是应该的,石思春的好学精神对于学校和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他选择了在我校就读,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