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现代课堂”成果展示活动在成飞小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8-11-20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赖波 通讯员 龚霖浏览量:4202

2018年11月14日上午,小学信息技术“现代课堂”成果展示活动暨区域性研究课题《强化创新思维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研究》结题检测活动在成飞小学举行,全体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成都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艾奉平老师、金牛区信息技术教研员李瑾老师以及区教科院科研室的曹艳老师进行指导,活动由区教研员王梅主持。

教研员王梅老师主持会议.jpg

教研员王梅老师主持会议

首先,成飞小学向璐老师展示了课例——《看得见的声音》。声音在日常生活主要是靠听,但是人们通过声音传感器还能让它被“看”见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如:音乐喷泉、噪音检测、声控灯、声控开关等等。同学们通过上一课时对于声音传感器的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测试,学生得出结论:声音传感器捕捉到的声音越大,所返回到传感器的值就越大。本课学习开始时向璐老师用“音乐精灵”的范例导入课题,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及讨论,得出结论:利用声音传感器,声音可以改变角色的位置、大小、颜色、造型等等。同学们思维活跃、脑洞大开,展开了个性化的设计与制作。同学们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小猫飞行记》、《猫捉老鼠》等有趣的声控游戏,充分激发了他们用信息技术实现趣味想象的探究动力。在学生作品的展示交流环节中,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如何编程把声音传感器用于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编程语言与真实世界的对话,创新作品也在不经意间诞生……

成飞小学向璐老师课例展示.jpg

向璐老师课例展示

学生展示作品.jpg

学生汇报创意作品

正如华东师大任友群教授所言:“今天我们重视编程,已然不同于几十年前计算机教育初期的编程教育,而是在培养学生们一种‘计算思维+’的能力,让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创造实践。”

课后,成飞分校的张慧老师对《看得见的声音》一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声音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创新运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同时,对“Scratch主控板”在信息技术常规课堂的教学经验与老师们做了交流和分享。

张慧老师点评课例.jpg

张慧老师点评课例

区级立项课题《强化创新思维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研究》经过近3年的区域性研究后,现已进入课题结题阶段。由实验小学游佳、伍丹两位老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汇报,以课例形式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小恐龙变魔术》课例中,教会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独立;在《美化幻灯片》课例中,渗透“文化美给技术添加温度”;在《Scratch造型切换》课例中,解读“在自主探索中促进思维生长”的方法。大量的课例分析、总结、提炼,也让全区老师回顾了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的辛苦付出和满满的收获。

游佳老师结题汇报.jpg

游佳老师结题汇报

伍丹老师交流

谢美君老师交流

颜诗琴老师交流

接下来,区教科院科研室曹艳带领的课题检测组仔细查阅了课题组提供的大量过程性研究资料,市信息技术教研员艾奉平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课题研究对老师和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正面积极的影响,并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大家进行交流,深入分析了“思维导图可视化,学生发散再聚焦”的有效实施策略,老师们受益匪浅。区科研室曹艳老师赞扬了本次课题研究“小而聚焦”,特别是对课题研究中的“校—片—区”三级研究模式;“教研—课题”有效融合;“以课例为榜样,指导老师实践”的研究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参研的老师们也分享了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老师、课堂的变化,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历程中的感悟,从多方面展示了本次课题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曹艳老师在和老师们的互动交流中有感而发,并用“真实、扎实、科学、有效”这几个关键词,赞扬了青羊小学信息技术团队扎扎实实做教学、实实在在做研究的科研精神。曹艳老师代表检测组宣布:课题研究检测通过,同意提交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市信息技术教研员艾奉平老师指导课例及课题发言.jpg

艾老师指导课例交流课题

青羊区科研室曹燕老师指导课题发言.jpg

曹燕老师指导课题

这次活动充分展示出青羊区将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要求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区域范围内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方式在强化创新思维导向这一前提下的变革形式与方法的问题,并形成了较多的具有一定模仿与借鉴价值的课题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成飞小学)

责任编辑:陈冀昕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