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4年美育果实“压”进跟岗行囊,成华小学为跟岗教师解锁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11-26来源:成都市成华小学校 作者:魏雅莉 通讯员 廖佳秋浏览量:2692
2025年10月27日至11月15日,成都市成华小学校作为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圆满承办了为期20天的教师跟岗实践项目。来自全省的14名小学语文、数学、美术教师怀揣对教育的热忱,齐聚成华小学,采撷教育智慧,沉淀实践力量,为四川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同时,借此次省级师培活动平台,成华小学将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面向省内集团联盟共建单位学校开放,如德阳市罗江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深雪堂小学校教育集团、天台路小学校教育集团;什邡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新都区桂林小学、三河小学;资中县苌弘小学校共体;大邑县蔡场小学校;金堂淮口第一小学、赵镇第一小学;攀枝花仁和区五十一公里小学校等,参培教师们全面参与成华小学常态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参观校园,实地体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沉浸式参与学科集体备课;观摩公开课、听评课;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学生社团等。 篇章一:沐光启智,固本铸魂育新人 校训引航,点亮教育初心 开班典礼上,成华小学副主任晋心怡主持仪式,成华小学校长唐莉深情回顾成华小学34年美育探索之路——从“美浸生活,美润人生”的理念萌芽,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硕果盈枝,一字一句皆传递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漫步校园,处处皆有教思 汪仁杰老师引领参访秀美校区,楼道画作童趣盎然,汉服工作坊典雅生辉,面塑《只此青绿》融山水意境于指尖,“让每一面墙会说话”的美育理念触手可及;谭佳伦主任带领走进华美校区“纸可意会”立体书社团,纸张翻飞间创意流淌;吴林敏老师组织“尚美阳光大课间”,学生队列整齐、神采飞扬,德美融合的育人画卷生动铺展;成华小学蜀都分校校长张永红导览“银杏课程”,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携手制作树牌,自然之美与成长之暖交织成诗。
专题讲座,深植育人智慧 成华小学书记宿强系统分享国家级美育成果,从“五育文化意境”到“数字化资源包推广”,彰显成果落地的系统智慧;成华小学副校长姚远围绕“立德树人担使命”,解析“四级联动育人机制”;成华小学副校长张倩厘清师德建设误区,明确育人边界;成华小学副校长陈学莉以《尚美赋能 智起新程》为题,分享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学校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效能;成华小学副校长陈鸣镝细致介绍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利用数智技术辅助教学工作。成华小学主任朱婉解读学生情绪密码,传授家校沟通艺术;成华小学主任陈川开展“古诗词与音乐融合”讲座;袁新欣老师探索AI赋能特殊教育,为孤独症儿童点亮语文学习的希望之光。
篇章二:深耕课堂,精教笃行砺真功
语文课堂——文韵流芳,童趣生辉
数学课堂——生活为源,思维生花
美术课堂——指尖传艺,美润童心 篇章三:研技赋能,知行并进展芳华 科研引领,点亮实践之路 西南大学博士范小梅以“科研为舟,实践为桨”,拆解“教育现象”与“科研问题”的差异,指引教师从教学点滴中找课题;刘贞贞老师揭秘课题研究“黄金法则”,从选题命名到报告撰写,让科研落地有声;张怡老师提出“美识、美享、美誉”科研观,以“四观引领、三维落地”推动美育与科研融合。
胡琳老师在秀美校区民风堂详解工作坊建设路径,从“传承民俗文化、赋能实践教学”的核心使命,到功能分区与运营方法,带领学员沉浸体悟,为特色育人阵地搭建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数字助力,课堂焕发新生 杨小梅老师以“双平台融通”赋能课后服务,非遗绒花、家长课堂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焕然一新;唐露老师推荐AI教学工具,提升课堂效能;周密主任提供智慧教育资源,拓宽自主学习路径。
篇章四:践悟致远,蓄力前行绘新篇
社团观摩,艺彩满园绽芳华 跨界联动,协同育人开新局 四川省环境厅副主任贾永刚、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带来生物多样性科普与大熊猫国家公园故事,对“爱护野生动物”做出承诺;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推广会上,副会长吕玉刚肯定成华美育实践,校际交流共探成果落地路径。
成果汇报,潜心打磨见真章 刘玉清老师的《剪出的风采》细化分层任务;王佳老师的《百变纸张,非遗纸蝴蝶》补充非遗特殊导入,制作分步拆解视频;余思蒙老师的《泥土的馈赠,豫见泥泥狗》打磨文化讲解逻辑;蒋兴燕老师的《与蒙德里安遇见红黄蓝》设计“赏析—模仿—创意”三阶任务;罗秀老师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包饺子情境导入,预判易错点优化讲解。学员们在一堂堂精心准备的汇报课中,让实践经验沉淀为成长的丰厚养分。
温情收官,教育路上再启航 11月14日,总结大会温情落幕。陈学莉肯定了老师们的研修成效,指导教师代表马骄老师点赞“蜕变”。
成华小学“美浸生活,美润人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一面墙会说话”的美育实践,以及跨学科融合与技术赋能的课堂创新,为老师们打开了教学新视界。老师们将带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感和“学生为本、深耕课堂”的专业自信,重返各自岗位,把所学所感化为日常教学的温暖力量,在教育路上继续书写有温度、有深度的育人新篇。(魏雅莉 通讯员 廖佳秋) |
| 责任编辑:毛逸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