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评价,天府七小这场微论坛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发布时间:2025-11-25来源: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 作者:黄小林浏览量:2482

2025年11月23日,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年会之“AI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构”微论坛在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天府七小)成功举行。

20251124_223459_001.jpg

本次微论坛由天府七小和元音小学承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徐红主持,汇聚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区域管理者与一线校长,共探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路径与实践创新。

论坛设置了平行课堂、专家引领、多方对话三大环节,特邀权威专家、区域教育管理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卓越校长从框架革新、指标设计、实践路径等多角度破题,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教育的今天,如何重构学生评价体系。

智慧课堂 先行展示

论坛开幕前,五节平行课堂同步展示,来自北京、杭州、重庆及四川的老师们围绕“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教学实践。课堂通过实时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即时反馈,生动展现AI如何助力教学过程性评价,为论坛研讨提供丰富样本。

20251124_223459_010.jpg

北京正泽学校赵铂楠《有趣的推理》

20251124_223459_011.jpg

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光小学赵淳露《三角形的面积》

20251124_223459_012.jpg

四川天府新区第七小学章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0251124_223459_013.jpg

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李彪《分数的意义(一)》

20251124_223459_014.jpg

杭州市青蓝小学崔晨《太阳》

领导致辞 明晰方向

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卫健工委委员,教育和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茜在欢迎辞中指出,新区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面对AI时代机遇与挑战,新区通过搭建“AI+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生成“校本AI诊断报告”等实践,推动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1124_223459_015.jpg

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书记、校长黄敏洁代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崔昌宏致辞,强调四川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构建多维评价框架,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创新。她举例成都市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平台2.0版集成区块链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全场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同时提醒需警惕数据隐私与算法偏见,确保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

20251124_223459_016.jpg

主旨报告 理念引领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以《学校:怎样让学生喜欢》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了受学生喜爱的学校特质及其形成机制,进一步提出了让学校受学生喜欢的五大机制。他强调,AI技术可为这些机制提供数据支持,但核心仍在于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与制度设计。

20251124_223459_017.jpg

圆桌对话 三层深入

圆桌论坛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主持,五位校长围绕“评价如何真正‘看见’学生”展开三轮深度对话。

20251124_223459_020.jpg

·价值叩问:为何重构?

北京正泽学校副校长胡荣堃指出评价需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杭州青蓝小学校长胡艳英认为数字化环境倒逼改革;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长李斌强调AI实现“全时空学习跟踪”;元音小学校长高小兰提出AI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天府七小校长朱娅君指出AI使“过程评价”“增值评价”成为可能。

·内容聚焦:重构什么?

在评价维度上,各校开展“五育并举”的校本化实践:正泽学校构建四大维度24指标体系;元音小学增设“心理关怀”维度;青蓝小学通过AI录播教室捕捉学生学习状态。在评价方式上,朱娅君提出“中西医结合”理念,李斌介绍“AI循证课堂”实现全流程评价闭环。在减负增效方面,天府七小推行“实物介质+扫码评价”,青蓝小学倡导“评价做减法”。

·实践落地:如何平衡技术与温度?

面对技术异化风险,胡荣堃强调“情感交流不可替代”;高小兰分享“来自星星的孩子”案例,展现教师温度弥补技术盲区;朱娅君再申“中西医结合”,主张AI提供数据、教师解读数据,不让工具绑架教育本质。

总结提升 指向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德成在论坛总结中,围绕“AI时代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关键见解。他指出,AI时代应重新思考“评什么”与“怎么评”。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信息素养,更应坚持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需遵循“大道至简”原则,明确大框架后选取关键少量指标,制定年级成长准则,避免过度评价。

20251124_223459_029.jpg

赵德成强调,评价应自然嵌入教育生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而非独立活动。他特别赞赏天府七小的实践,学校秉持“与儿童共创”理念,让学生参与学校活动乃至此次论坛的桌牌设计,真正让孩子“被看见、被听见、被点燃”。

他表示,AI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需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既借助数据实现精准评估,又保留教育温度,防止工具理性凌驾于育人初心之上。他呼吁全国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以评价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本次微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专家报告、案例分享与圆桌对话,不仅深化了对AI评价的认识,更凝聚了实践共识,为全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注入了新动能。(黄小林)

责任编辑:张盈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