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何依然需要“慢建造”?成大附小学子“手搓”绿色未来雏形
发布时间:2025-11-22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小学 作者: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浏览量:2360
在这个AI无所不能的时代,从智能生成建筑图纸到3D打印整座房屋,技术正重塑我们的世界。但成都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坚信:有些体验,唯有亲手触碰才能感知;有些成长,唯有直面真实问题才能获得。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筑梦小屋”科创之旅——不是被动接受AI的馈赠,而是主动用手“搓”出绿色未来的雏形。 博观·房子大调查 小探索家的“建筑寻宝记” “为什么老房子的屋顶是斜的?”“蜀峰468那么高,不会晃吗?”“冰卫星上的基地怎么用绿色能源供电?”……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孩子们化身“蓉城建筑侦探”,开启了第一阶段的“房子大调查”。他们钻进图书馆、走进街头巷尾、聆听建筑从业者分享,用脚步丈量真实,用双眼捕捉智慧。
27份调查报告里,有手绘的房屋剖面图、贴满照片的观察笔记,还有用漫画讲解“建筑小知识”和“航天环保理念”的创意记录。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房子的奥秘,更将“双碳”的种子,悄悄藏进了每一笔认真的刻画中。 探究·深度剖析 小科学家的“难题破解战” 带着第一阶段的疑问,孩子们迈入“深度探究”环节,从“发现问题”向“解决问题”进阶。围绕“房屋采光”“隔音效果”“防水措施”等核心课题,他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探究计划,展开趣味实验。
在成果展示会上,孩子们自信分享探究过程与发现。从原理阐释到数据呈现,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科学思维的火花。大家用投票贴纸为“最打动我的探究故事”点赞——这不仅是对成果的认可,更是对“敢提问、敢尝试、懂环保”的小科学家精神的致敬。
创造·模型展示 小建筑师的“梦想搭建秀” 历经调查与探究的积累,100件学生亲手制作的房子模型齐聚校园操场,一场视觉与创意的盛宴正式拉开帷幕!这里没有AI生成的完美图纸,只有孩子们用瓦楞纸、塑料瓶、吸管等再生材料“手搓”出的绿色家园。
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热情分享设计理念:“我们的小屋用了三角形结构,特别稳固!”“这个导光管设计能让地下室也有自然光!”“所有材料都是回收利用的,环保又实用!”聆听讲解后,全校师生用投票贴纸将认可贴在心仪作品旁——这些贴纸,更像是给孩子们的“成长勋章”,见证着从“想”到“做”、从“懂知识”到“用知识”的蜕变。
不止是“造房子” 更是“育成长” 当AI能替我们完成计算和设计时,人类的价值何在?附小学子们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从抬头观察到低头记录,从动手实验到开口讲解,“筑梦小屋”从来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次关于探索、环保与创新的成长之旅。孩子们在调查中学会观察,在探究中懂得思考,在搭建中收获合作,更在与航天科技、双碳理念的碰撞中,理解了绿色生活的真正意义。
每一份调查报告、每一次实验记录、每一个创意模型,都是少年科创者成长的见证;每一次讲解、每一张选票、每一句点评,都在校园深处播撒着科创与环保的种子。这场关于绿色建筑、太空探索与生态守护的科创接力,正如奔涌的浪潮,持续奔向未来!(赖波 通讯员 毛丽 赵圳辉 蔡露 奉俊) |
| 责任编辑:陈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