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搬”到阳光下,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附校上起了“阳光拼音课”
发布时间:2025-11-21来源:四川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 作者:江蕾 通讯员 李艾禹浏览量:2613
午后的阳光洒满操场,四川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附校)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围成小圈,有的伸开手臂比成“ɑ”,有的弯腰屈膝拼成“o”,一张张笑脸在阳光下格外明亮——这不是普通的课间游戏,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阳光拼音课”。几小时前,同样的暖阳下,语文老师们围坐研讨,将“让学习更鲜活”的想法,化作了这场跳出教室的教学实践。
晨光研讨: 为“空间转换”搭好教学框架 秋日清晨,微风带着暖意,学校的休憩角成了语文老师们的“临时研讨室”。没有紧闭的门窗,没有刻板的座位,大家搬着椅子围坐在一起,手边放着教案和听课本,阳光洒在书页上,连讨论都多了几分轻松。
从“古诗”到“科普童话”,从“教学环节”到“每一句评价语”,从“教室内”到“教室外”,老师们把教学中的疑问、创新的思路都“晒”在阳光下,在交流中碰撞出灵感。这不仅是一次教学研讨,更是“共享智慧”的生动体现——当老师们打破空间限制,以开放的姿态交流,好的想法才能快速生长,最终惠及每一个孩子。
午后实践: 在操场“动起来”学拼音 “老师,‘ü’的两点怎么用身体比呀?”“我们组想拼‘k’,谁来当中间的竖?”下午的操场热闹又有序,一年级5班的孩子们分成10个小组,正忙着用身体“创作”拼音字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拼音形状,老师提前准备了拼音卡片,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的,是户外空间赋予的自由度与孩子们的创造力。
绿茵场的阳光里,拼音“找朋友”正热闹。 阳光洒在孩子们的笑脸上,老师的相机不停按下快门:有的小组拼完后兴奋地举手喊“老师快看”,有的孩子对着照片里的自己咯咯笑,还有的拉着同伴讨论“下次能不能在花园里拼更难的拼音”。当课堂从封闭的教室走到开阔的操场,学习不再是“坐着听”,而是“动起来”“玩起来”——孩子们在肢体互动中记住了拼音形状,在协作交流中掌握了拼音拼读,更在阳光下收获了课堂之外的快乐。
课后延伸: 把户外课堂的快乐带回家 “妈妈,今天我们在操场上上语文课啦!我和同学一起拼了‘b’,我当的是竖呢!”“爸爸,老师给我们拍了好多照片,你看我比的‘o’像不像操场上的小皮球!”放学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跟家长分享着下午的户外经历,兴奋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有家长在班级群里说:“孩子回家后主动拿出拼音本,一笔一划写今天在操场拼过的字母,还拉着我在客厅里模仿户外的样子比拼音,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太难得!”还有家长感慨:“以前总觉得拼音学习枯燥又抽象,没想到能把课堂搬到操场,用身体动作学拼音,孩子不仅学得开心,记得也更牢,这种换个空间学语文的方式真不错。”
从教室到操场,空间的转换不仅改变了教学场景,更重塑了学习体验——它让语文学习走出书本,贴近生活;让知识吸收告别被动,变得主动。当教师的研讨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户外实践,当课堂的快乐延伸到家庭交流,“转换空间”不再是简单的场景变动,而是让语文学习更鲜活、更生动的有效路径。 写在最后: 让语文课堂“走出”更多可能 从晨光中的教学研讨,到午后的操场拼音课,再到放学路上的亲子分享,这一天的“户外语文实践”,不仅打破了教室的围墙,更改变了学习的模样——它让我们看到,教学可以突破固定空间的限制,学习可以在开放的场景中自然发生。 未来,学校会继续探索“空间转换”的更多可能:或许是在校园花园里学习观察类作文,或许是在校园小径上开展古诗诵读,让孩子们在不同的空间里感受语文的魅力,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活力与新意!(江蕾 通讯员 李艾禹) |
| 责任编辑:毛逸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