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农夫”遇上“大帮手”,成都实小东部新区校区亲子解锁“种地技能”

发布时间:2025-09-29来源:成都市实验小学东部新区校区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周涛浏览量:2872

当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家长以“农场校外辅导员”的身份与孩子们并肩,一场关于劳动、陪伴与成长的活动,近日在成都市实验小学东部新区校区农场有序展开。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共同解锁“种地技能”,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小立牌里的“责任田”

从课堂到田间的劳动启蒙

“‘向日葵小分队’的牌子要插在最东边!”“我们班的‘希望菜园’得画上彩虹边框!”一块块充满童趣与创意的班级立牌顺利成型,稳稳扎根在各自的“责任田”前,成为农场里亮眼的“身份标识”,这不仅仅是标识,更是劳动责任感的启蒙。

泥土里的“亲子课堂”

当播种变成最生动的教科书

家长辅导员耐心示范播种步骤,从握铲挖坑到放种盖土,动作细致规范。孩子们专注学习后,迫不及待拿起工具尝试,虽有动作略显笨拙、泥土蹭到脸颊的情况,但始终保持着热情。播种结束,大家端起小水壶,踮脚为种子浇水,目光追随着渗入泥土的水珠,满是对生长的期待。

整个过程中,没有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只有亲手触摸泥土的真实触感,以及亲子协作的默契氛围。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播种、浇水的基本技能,更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原来日常食用的蔬菜,需要历经多道工序才能生长。

不只是播种

劳动教育里的成长密码

夕阳西下,孩子们的小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比向日葵还灿烂。这场农场种植活动,既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温馨互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孩子们播下的种子,承载着对收获的期待,也悄然埋下尊重劳动的种子;家长参与的过程,不仅传递了种植技巧,更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融入实践。

20250928_201429_022.jpg

劳动教育从不是简单的“干活”,而是让孩子在亲身参与中学会观察、坚持与感恩。就像此刻,孩子们记住了泥土的气息,期待着种子发芽的时刻,也逐渐理解“付出才有收获”的意义——这些从田间地头收获的认知,将成为他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黄小林 通讯员 周涛)

责任编辑:杨紫薇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