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叩响古蜀:锦城小学"智绘"青铜美育获市级点赞

发布时间:2025-09-27来源: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王倩 张舒月 吴优浏览量:3276

百年校史沉淀古韵,科技赋能焕发新生。9月26日上午,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副主任倪宏、陈静萍博士、研究培训科科长魏佳、副科长年华、研究培训科陈梅老师、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李伟一行莅临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 (简称:锦小)开展成都市2025年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建设现场走访调研。

自2009年深耕青铜美育以来,锦小不断突破边界:校本教材《手工魔坊》全国发行,课例《三星堆仿青铜人像》入编国标教科书;2019年启动“数字青铜”课程,融合3D打印、数字绘画等技术,推动美育课程信息化转型;2022年,学校进一步拓展课程形态,形成“行走的青铜”系列,强化校外实践与动态表达;2025年,学校继续深耕馆校合作课程,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青铜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实现课程从校内延伸至场馆、从静态认知走向动态体验的深度拓展。如今,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再次升级——借助AI工具、裸眼3D、VR等智能技术,构建起“促学—促创—促展”三维联动的教学新样态,让天府青铜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以智促展·数字新生

“行走的青铜”展区呈现学生手工服饰创作,将青铜纹饰融入现代剪裁,诠释传统新生。数字互动区支持上传设计稿,通过AI一键换装,实时预览多样穿搭,体验“AI+设计”的高效创意。青铜数字人展区以学生形象打造,提供课程播报与问答服务,未来将推出“青铜小灵”,持续增强互动,让文化传播更生动有趣。

青铜数字工作坊内,AR技术“唤醒”沉睡的青铜器,VR画境让学生“入画”创作,3D打印将数字模型化为实体艺术。学生从“欣赏者”化身“创造者”,在虚拟空间铸造青铜器,融合工程思维与艺术审美,完成从文化认知到创意输出的华丽蜕变。

以智促学·创意无限

美术老师张舒月执教的《唤醒青铜小使者》课例,充分体现了“以智促学”的课程理念。她以AI技术为桥梁,将“视觉暂留”原理与青铜文化主题巧妙融合,引导学生从数字绘画走向动态创作。通过智谱清言等工具,学生快速实现从二维设计到三维模型的技术跨越,在指令优化与成果迭代中深化对青铜艺术的理解。

以智促创·美育深耕

锦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雪梅在专题汇报中阐释:学校美育课程将人工智能与古蜀青铜文化深度融合,构建了“以智促学、以智促创、以智促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促学”依托“青铜小灵”等工具,实现文化知识的智能导入与情境化学习;“促创”引导学生运用liblibAI、可灵AI、Pollo AI等工具进行纹样生成、三维建模与动画创作;“促展”借助VR/AR、大鱼云展等平台实现作品多维展示与互动评价。三维目标协同推进,共同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全球胜任力。

课程实现AI工具全学段覆盖:低段以即梦AI、豆包AI激发兴趣,中段借助可灵AI、liblibAI深化探索,高段通过Pollo AI、Coze等拓展创新,形成贯通六年的智能美育路径,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专家对本校“AI+青铜美育”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校“AI+青铜美育”课程理念清晰、目标务实、素养导向明确,教师团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课程在技术应用、文化切入和跨学科融合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专家鼓励学校进一步系统梳理成果,加快课程体系化建设,为区域“AI+美育”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青铜不语,却见证千年文明;美育无声,但滋养童年心灵。”作为首批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美育”试点学校,锦城小学正以“传统文化+AI美育”的融合创新实践呼应成都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可复制的范式。(黄小林 通讯员 王倩 张舒月 吴优

责任编辑:黄小林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