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变课堂,塔子山幼儿园让教育“无围墙”

发布时间:2025-09-26来源:成都市锦江区塔子山幼儿园 作者:魏敏 陈泓恺 王洋洋浏览量:2008

9月24日下午三点,塔子山公园浸在秋日慵懒的暖阳里。当游人的身影渐渐稀疏,一片宁静的绿意中,身着蓝色、黄色、绿色小马甲的孩子们,从毗邻的成都市锦江区塔子山幼儿园鱼贯而出,如同一簇簇跃动的色块,熟练地汇入这片广阔的天地。

这并非一场特殊的远足,只是塔子山幼儿园孩子们生活里一个寻常的星期三。与公园的相约,已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们的成长节奏。而这一切的安排,都悄然指向幼儿园那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遵循自然天性,回归儿童本真

好奇心的门,或许本就该向自然敞开

“预备——放!”随着老师一声清脆的指令,五颜六色的纸飞机从孩子们手中腾空而起。草坪中央,是尽情奔跑的“飞行员”。他们举着亲手折成的纸飞机,鼓足腮帮子用力一吹,然后奋力掷向天空。“我的飞机拐弯啦!”“快看,它飞过那棵树了!”五彩的飞机在空中划出歪歪扭扭的弧线,孩子们追着、笑着、比着。

微信图片_20250925081952_90_42.jpg

几步开外,一棵柿子树下则是一番安静光景。一群孩子整齐的围坐在一起,仰着小脸,指着挂在枝头青黄相间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他们摊开画板,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眼中的秋天。

在另一边,几个孩子正蹲在草地上,脑袋几乎凑在一起。原来,他们发现了一条正在松土的蚯蚓。“快看!这只蚯蚓力气好大,它把土都拱起来了!”“它好像一条蛇呀!”捡起一片梧桐叶,仔细摸了摸叶脉,“像爷爷的手纹”;又对比一片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孩子们的惊呼声里,充满了发现的喜悦。过程中,老师们的身影穿梭其间,更多时候是观察和守护,只在必要时伸出援手,在这里,孩子是探索的主角,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教材。

微信图片_20250924204552_42_2.jpg

最好的课堂,或许本就该没有围墙

站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抬头便能望见塔子山公园的葱茏绿意。那道曾经将园所与公园分隔开的物理围墙,在2024年秋季学期被主动“拆”除。这一“拆”,拆掉的不仅是砖石,更是一种空间和观念上的界限。

“我们的园所面积有限,但塔子山公园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后花园’。”望着与公园无缝连接的出入口,园长道出了其中的智慧,“我们立志要做的,就是在小空间里做好自然教育的大文章。这篇文章的‘大’,不仅在于活动空间的拓展——孩子们的足迹从有限的园区延伸至整片公园;更在于教育内涵的深化:自然不再是挂图上的静态图片,它可以是脚下草地的松软触感,是手中落叶的斑斓色彩,是耳边昆虫演奏的交响乐。教育,在真实的感知与探索中悄然发生。”

微信图片_20250925081948_86_42.jpg

探索的旅程,或许本就该无处不在

当孩子们从公园归来时,一个同样充满生机的微型自然世界,正在园内静静地等待着他们。

在虫虫旅馆,他们是认真的“小科学家”,拿着放大镜探索昆虫的秘密。孵化站里,他们是充满期待的“小鸡爸爸/妈妈”,守护着蛋壳里的宝贝。松鼠小屋和饲养区则让他们成为负责的“小管家”,学着喂食、清理,懂得什么是照顾。而在自然艺术坊,他们就是自由的“小艺术家”,用捡来的宝贝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些精心创设的角落,并非孤立的设施,而是幼儿园与公园活动血脉相连的“探索驿站”。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没有边界的学习场域,让“遵循自然天性”的理念,不仅在广阔的公园里,也在日常的方寸之间,得以延续和深化。

微信图片_20250925144019_148_307.jpg

最好的课堂,或许本就该没有围墙。对于塔子山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遵循自然天性,回归儿童本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每周在墙里墙外自由穿行的时光中,悄然发生的、最真实的童年故事。(魏敏 陈泓恺 王洋洋)

责任编辑:魏敏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