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非遗,永安小学守正创新“剪”出美育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5-09-17来源: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 作者:翁玉华 祝佳浏览量:2422
红纸翻转,剪刀游走,纸屑纷飞间,一幅幅精美的团花在孩子们手中悄然绽放。2025年9月16日下午,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剪纸艺术坊内,正上演着一场“指尖”艺术盛宴。坊内陈列的各式剪纸作品让来访教师们驻足欣赏,随后游琴舒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带来的剪纸课更是让来宾们赞叹不已,并纷纷拿起剪刀,与孩子们一起体验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教室里笑语盈盈,红纸翻飞,师生之间其乐融融,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生根发芽。 这样生动有趣的剪纸课堂,正是永安小学坚持二十余年的特色课程。从最初的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发展到如今体系完备的校本课程;从个人的兴趣爱好,成长为学校的文化品牌,这条剪纸育人之路,见证了一所乡村小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创新。 一剪一纸启童心 从兴趣萌芽到课程开花,二十载“剪”出育人新天地 “剪纸工具简单,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就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游琴舒微笑着说。作为从教29年的剪纸艺术传承人,她不仅是永安小学剪纸课程的创始人,更是这项传统艺术在校园传承的灵魂人物。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代代师生共同将剪纸艺术传承与发扬。 回顾发展历程,永安小学的剪纸课程走过了二十余年的探索之路。最初源于游琴舒的个人爱好,拜师学艺归来后,逐渐从兴趣小组发展为社团活动,如今已成为覆盖全校各年级的系统化校本课程。在此期间,永安小学先后获评为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和成都市传统工艺百校联盟成员单位,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普及+提高”双轨教学模式:既通过普及性教学滋养传统文化根脉,又借助社团教学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既依托名师引领提升课程品质,又通过资源整合保障课程深度与广度。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分级分层教学模式。低、中、高三个学段均设有剪纸社团,各年级都开设相应的剪纸课程。一年级学生从学习折纸的基本样式起步,逐步过渡到鱼纹、云纹等传统纹样的创作。课程采用阶梯式推进方式,基础课程侧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兴趣培养,社团课程则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技艺提升。 为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学校专门编写了校本学材。“每周都会安排专门的剪纸课,这种课程设置既保证了全体学生都能接触这门传统艺术,又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空间。”游琴舒介绍道。 名师带徒绽芳华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师徒共“剪”传承新篇 随着剪纸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传承与建设。作为剪纸艺术传承人和学校骨干教师,游琴舒主动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系统推进剪纸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今年三月,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炫彩”名师工作室暨游琴舒名师工作室在永安小学剪艺坊正式启动,不仅为剪纸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紧接着在5月26日“薪火传承计划”四川项目启动仪式上,游琴舒与徒弟李瑞老师现场行拜师礼,庄重展示了中国传统师徒文化的魅力。“非遗传承人+学校教师”这一新型授课模式,正逐步成为非遗剪纸校园传承的重要范式。游琴舒介绍:“我们不仅在校内建有剪纸工作室,还在教育集团层面设立工作点,定期开展剪纸教研与创作活动。”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持续开展集体创作与实践,在提升个人技艺的同时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 通过系统的师徒结对机制,年轻教师不仅学习剪纸技艺,更深入掌握教学方法。校长王明强强调:“我们明确规定,全校美术教师都必须掌握剪纸技艺并能够进行传承,同时对其他学科有兴趣的老师也开放学习机会,通过组织培训、自由选学等方式,打破门槛、传递匠心。”这种开放包容的传承机制,为剪纸技艺在校园内的代代相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永安小学已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传承有序、富有创新精神的老中青结合剪纸教学团队,为剪纸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使非遗剪纸在校园中焕发勃勃生机。 课程革新绘新卷 从传统技艺到融合发展,创新求“变”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学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的重点项目,剪纸课程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在传承千年剪纸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创新路径。 色彩创新是剪纸教学的一大突破。游琴舒认为:“传统红色不能丢掉,因为中国红是剪纸最正统、最珍贵的色彩基因。但随着美育理念的更新,我们也尊重每个孩子的色彩感知和个性表达。”学校创新引入染色工艺,为传统黑白剪纸注入当代审美活力。例如学生创作的“大公鸡”剪纸,以黑色为底,却通过染彩工艺呈现出绚丽的视觉效果,既延续了传统韵味,又展现了个性色彩。 在表现形式上,学校突破传统对称构图,融入多元艺术语言。游琴舒介绍:“高年级学生对抽象表现尤为感兴趣,我们开发了‘一张独特的脸’主题课程,融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与剪纸技艺,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剪纸作品。”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课程融合方面,剪纸成为连接多学科的纽带。学校开发了“剪纸+学科”系列课程:数学课上,学生通过剪纸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与变换;语文课上,通过剪纸创作表现文学故事的场景与情感;英语课上,剪纸字母牌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工具……更令人期待的是,学校正推动剪纸艺术向文创产品转化。“我们计划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制作成水晶贴纸,应用于服装、文具、日用品等领域,让剪纸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剪纸的应用场景,更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面向未来,学校有着更加宏远的规划。王明强表示:“我们正在探索剪纸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AI技术手段,让剪纸艺术以更显性、更立体、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学校将依托“薪火传承计划”平台,打造“剪纸+非遗+数字”三位一体的美育品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体系化发展,剪纸课程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游琴舒感慨道:“课程开发初期,我们只能依靠有限的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开发出真正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这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正是剪纸课程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硕果盈枝誉满园 从巧手学艺到匠心塑人,细心裁“剪”培育时代新人 经过二十余年的深耕细作,永安小学的剪纸课程已然开花结果,在技能传授、文化传承与品格塑造等多个维度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荣获“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成都市传统项目学校”以及“四川省星火计划实验学校”等多项称号。剪纸课程作为区级双优非学科课程,在教学质量评级中屡获一、二等奖,彰显了课程建设的卓越成效。 学生创作成果同样令人瞩目。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区级以上艺术奖项超过300人次,在全国性剪纸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省市各级展览和比赛中表现优异。这些成绩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学校美育工作的扎实成效。 同时,剪纸艺术的传承在校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许多家庭中,哥哥姐姐的学习经历自然带动了弟弟妹妹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传承氛围。一位学生举着自己刚完成的剪纸作品,兴奋地说:“我哥哥以前就是游老师的学生!看他剪纸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学了。特别是剪团花,既简单又漂亮!”这种跨越代际的艺术传递,让永安小学的剪纸课变得异常“抢手”。游琴舒笑着说:“经常有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联系我,说孩子哥哥姐姐以前就在剪纸社团,盼着也能加入。”这份被期待的信任,让她既感动又自豪。 更令人感动的是,剪纸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游琴舒动情地回忆起一个毕业生的故事:“那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位刚毕业学生送来的三件剪纸作品,他用自己掌握的剪纸技艺,制作了这份独特的礼物,让我非常感动。这说明剪纸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剪纸教育最重要的成效也体现在学生品格的塑造上。游琴舒认为:“剪纸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恒心。”她强调,相比技艺传授,在这个过程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王明强从文化传承角度补充道:“作为非遗项目,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剪纸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也蕴含着耐心、细致等品格教育内涵,这正是其独特育人价值所在。” 窗外夕阳温柔,映照着静谧的永安小学。剪艺坊里,游琴舒仍俯身细致指导,孩子们和来宾手中的红纸与剪刀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翻转、游走之间,一幅幅生动作品悄然绽放,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完美相融。 二十年坚守,这所乡村小学用剪纸剪出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最美的课堂,是传统与创新相融、心灵与匠心相通的课堂。在这里,剪纸不只是非遗的传承,更是美育的深耕;不止于技艺的习得,更是照亮未来的光芒。学校将继续以剪纸为特色,守正创新,打造真正有温度、有深度、有生命力的美育品牌!(翁玉华 祝佳) |
责任编辑: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