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课堂改革,华中附校与安公小学共探教育革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3来源:四川天府新区华中附校 作者:黄小林 通讯员 陈敏浏览量:2699

2025年7月2日上午,四川天府新区华中附校学术厅内,2024-2025学年下期“教学进化论:AI驱动下的课堂变革与学习重构”联合学术论坛启幕。华中附校与安公小学教师以AI技术和课堂革新为引擎,通过主题分享、虚拟辩论等形式共探教育进化路径,一场科技与教育的学术盛宴正拉开帷幕。

20250702_232701_000.jpg

主题分享:5大前沿视角解构教育未来

于昌肃、赵静沛两位老师以“艺术传递善意”为核心,引导三年级学生从校园流浪猫现状切入。通过跨学科实践,融合戏剧共情表达与舞台视觉叙事,引导学生在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维度探索生命尊严、责任及与社会的联结,解决项目中的复杂问题。

涂瑞老师以“奥运开幕”课例,呈现两轮备课逻辑:首轮锚定学生时钟理解、时间换算难点;二轮融入指针观察、专项训练、多媒体演示,双向提升课堂参与与知识吸收。两轮备课既精准洞察学情,又推动教师成长,为学科组教研提供实操范式 。

20250702_232701_004.jpg

小学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期,高臻老师聚焦“习惯培养抽象化”痛点,联动教研组将倾听、书写等习惯转化为打卡表、积分树等工具。通过简化行动、激发内驱、构建长效机制,让“雅行养习”落地,为学生终身习惯奠基。

20250702_232701_005.jpg

以好奇为根、以实践为养,项目式学习滋养科学素养的幼苗,更是终身学习力的扎根。陈丽老师通过“探秘千年广都,传承古蜀文明”和“水波安澜”两个案例,为老师们提供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实施路径。

20250702_232701_006.jpg

在AI浪潮下,智能体为教育带来新可能。左丽娜老师以豆包为例,详解共享、创建、训练三步使用法,强调智能体融入教学是趋势,同时需坚守教育本质,这是AI对教育的深远赋能。

20250702_232701_007.jpg

五位老师的分享从课程设计、教研流程、习惯培养、PBL实践、AI角色定位五个维度,构建了AI与教育融合的立体图景,既有实操工具,也有理论高度,为论坛后续的辩论环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辩论风暴:虚拟人+AI智囊团点燃思辨战场

“陈校虚拟数字人”抛出《新课改背景下PBL的价值争议:促进综合能力or挤占备考资源?》辩题,开启科技与教育的思辨交锋。

20250702_232701_010.jpg

抽签产生8位辩手和40位“AI智囊团”,迅速借助豆包、Kimi等AI工具,15分钟内梳理论点。

立论时,正方强调PBL能借助真实问题培养学生拆解难题、知识迁移能力,贴合中考对综合素养的隐性考察;反方直指冲刺阶段时间紧张,PBL的开放性易分散备考精力,挤占应试知识巩固时长。

自由辩论环节,正反围绕“PBL产出能否转化为应试优势”“短期备考效率与长期能力培养如何平衡”激辩,智囊团递纸条输送教育研究数据、同类案例等论据。

20250702_232701_018.jpg

这场融合虚拟技术与AI辅助的辩论,不仅展现了教育议题的多元视角,更以“人机共辩”的创新形式,揭示了AI时代教学思辨的进化方向——当技术介入教育决策过程,争议本身便成为推动教育形态升级的重要引擎。

总结与展望

20250702_232701_019.jpg

此次论坛通过主题分享、虚拟辩论等创新形式,为两校教师搭建了探讨AI驱动课堂变革的平台,推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揭示了AI时代教育进化的方向。展望未来,随着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跨校学术交流将催生更多人机协同教学范式,为教育生态革新埋下思辨种子,照亮未来教育之路。(黄小林 通讯员 陈敏)

责任编辑:周钰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