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清音进校园,大邑县北街小学让美育浸润心田

发布时间:2025-06-13来源:大邑县北街小学 作者:张红浏览量:2055

为深化美育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天府——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近日,大邑县北街小学特邀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清音青年传承人王世祺老师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四川清音艺术盛宴。王世祺老师是成都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师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获得者田临平老师。

图片1.jpg

活动中,王世祺老师向师生系统介绍了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四川清音。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魅力独特。王老师现场范唱经典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展示清脆灵动的“哈哈腔”;以《摘海棠》片段呈现精妙弹舌音技巧。同时,师生还欣赏了韵味悠长的大调《断桥》、感人至深的创新曲目《生命之树》。王老师介绍,《生命之树》为铭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而作,用清音诠释灾难与民族坚韧精神,引发师生共鸣。

图片2.jpg

在讲解清音伴奏体系时,王老师提到中阮、扬琴、高胡等乐器,强调琵琶与二胡的核心地位,并展示檀板和竹鼓,现场演示边击节边演唱的形式。 

图片3.jpg

教学互动环节成为高潮,王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哈哈腔”的特点——喉部快速、轻巧、富有弹性的顿音,模仿笑声或鸟鸣的清脆感,是清音韵味的关键,选取《布谷鸟儿咕咕叫》中的典型乐句,王老师先做完整示范,再将乐句拆解成单个音节甚至字头字腹字尾,放慢速度,一遍遍清晰地演示“哈哈腔”在每个字上的运用技巧,指导孩子们想象布谷鸟欢快的叫声,体会声音在喉部的跳跃感,通过反复练习核心字词(如“咕咕”“叫”)和短句,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哈哈腔”的基本要领,稚嫩而清亮的“哈哈腔”尝试声此起彼伏,学习热情高涨。

图片4.jpg

王世祺老师以深厚艺术造诣,将古老艺术与时代情感融合。她的讲解示范,让师生领略四川清音魅力,在孩子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图片6.jpg

大邑县北街小学将持续深耕此类活动,让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北小娃在“德能兼美、科艺双馨”的成长之路上稳步前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张红)

责任编辑:周钰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