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小学用“融”的智慧,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5-05-20来源:成都市实验小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周会 李孟朦 罗琳杰 张轶超浏览量:1898
“安排,给科学组老师和孩子们补过樱桃节!”李蓓校长的一句话,让原本遗憾的故事有了甜蜜的续集。 四月的雅园,樱桃飘香,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唯独科学组老师和7位学生代表缺席。原来,他们正在非遗博览园的科技节上“C位出道”,用创新与实力为学校赢得满堂喝彩! 在本该全校师生一起欢度“樱桃节”的这一天,实小科学组的老师们却带着7位学生集体缺席了。他们早早来到非遗博览园,开启了忙碌且极具挑战的一天。在这里,2025年“科技青羊”青少年科技节即将拉开帷幕,而实小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被安排在展区最醒目的1号位置。 这次在科技节的C位出道与惊艳亮相,于实小科学组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演绎展示,更是一次关于科学教育创新的深情回眸。 第一式:融主题,巧解布展难题 4月3日接到科技节任务时,科学组犯了难:2025年“科技青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将于4月25-27日在非遗博览园开展,25日将举办启动仪式。展区有限,如何呈现实小科学教育的精华? 李蓓校长提出“融”主题,瞬间打开思路——融课程、融资源、融时空,在3x3x6的空间里,复刻出公园、实验室、科技馆三大场景!“融”主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布展的创意之门。从摩诃池生态模型到AI虚拟实验,实小用“融”的智慧,让科学教育突破围墙,惊艳全场。 第二式:三大场景,解锁科学新玩法 “园•融创”中有公园陆地生态、水生态、基础建设课程的立体展示;“校•融通”中流动实验室、虚拟实验平台、预制式材料表、教师实验教学操作手册的系统展示呈现了学校实验教学方式的革新;“馆•融变”中是普及+个创的馆校合作课程作品,也是“New·创”品牌创建4年来面向社会大众的一次亮相。 1.公园变课堂,生态实践“活”起来 摩诃池公园成了科学实验室!学生设计“智慧长椅”、搭建水生态模型,用创意连接科学与生活,展现“校·园联动”的创新魅力。 千年摩诃,化作科学探索的活课堂。 成都市实验小学依托毗邻摩诃池公园的独特资源,构建了“校·园联动”的科学教育新模式。学生以公园为实验室,用创意与协作搭建连接科学与社会责任的智慧之桥。精致的水生态模型里,小鱼悠闲地游弋;旁边展示的“智慧长椅”设计图,记录着孩子们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考。这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探究足迹,展现了从课堂到自然的融合性学习生态。 2.实验室革新,传统与现代“撞”出火花 从泛黄教材到AI虚拟实验,实小科学组用“流动实验室”打破时空限制,让实验教学从传统走向未来,每一步都是科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转身来到“校·融通”区域,仿佛穿越了时空。 从首任校长胡颜立编纂科学校本教材,到特级教师冯梦月开探究式教学之先河,科学精神始终是实小的血脉。“流动+专用”实验室的革新空间,呈现了学校“锥式科学课程群”的立体实践。实验配套资源的精细化研发、实验材料的高效管理,展现出从传统到现代的科教融合路径。 3.馆校合作,小小科学家“玩”出大创意 与四川科技馆共建的“New·创”空间里,学生化身“科学诠释者”,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从“听讲”到“创造”的蜕变,作品惊艳观众! 科技馆的穹顶下,创新的种子正在萌芽。 成都市实验小学与四川科技馆共建“New•创”空间,形成馆校常态化课程,通过“小小科学诠释者”“儿童研究院”等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能力跃迁。这是科学教育从场馆资源到创新动能的价值重构,更是学生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蜕变之旅。 三大场景的精彩呈现,基于文化工作室给出的专业支撑。从展品的分类、精选,到展区整体风格设计,再到展台材质、灯光的细节搭配,罗琳杰老师全程为这次布展保驾护航。入场当天,当灯带点亮、亚克力盒慢慢悬挂,当他们在3×3×6的空间内复刻出公园、实验室和科技馆的时候,布展呈现出开放式、全延展的空间特点。 第三式:互动区爆火!科学原来这么“燃” “加装”的互动体验区场场爆满 展区旁的过道被设计成互动体验区,三天24场活动场场爆满! 家长追着问:“生态杯制作体验几点开始?我提前排号!”孩子们动手制作净化装置、操控无人机,科学不再是课本知识,而是触手可及的乐趣。 专业的小小解说员圈粉无数 科技节期间,7位学生讲解员成了展区“明星”!面对2岁宝宝,他们俯身用童趣语言引导;面对70岁老人,他们搀扶讲解如汇报学习成果。自信、专业的模样,让前来观展的人们都连连点赞! 幕后·硬核科学组,如何“三线作战”? 课题申报+公开课+科技节布展,三项任务在肩,科学组仍交出了满分答卷! 时间倒回至4月3日,当接到参展通知时,科学组正同时筹备着省级课题申报和家长开放日公开课。三件大事撞在一起,不分先后,就是这么巧,都要在4月25日交出答卷,这十分考验团队的智慧与默契。 雪阳老师修改课题文稿15版,保保老师对着“空气学生”试讲5次,林燕老师日均步数2万+……保保老师最紧凑的一天日程:修沙盘、改手册、写通知,深夜的灯光照亮了22天的拼搏。 未来·科学教育的“实小模式”正走向全国 科技节热度未散,新计划已启动:AI赋能实验教学、开发虚拟课程、深化馆校合作……科学组从课程建设、机制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朝向“十分”科学教育体系的目标达成在全方位发力。 5月15日,长沙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立新一行来蓉调研时,成都市科协将成都市实验小学拟定为参观点位,陪同长沙市科协领导调研听取成都市实验小学科学教育校本化课程建设、“十分”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校馆合作等方面情况介绍。实小科学组自信分享经验,“融”式教育从校园走向全国,播撒科学的种子,静待花开。 尾声·煨热的时光 科学组师生用实力赢得荣誉,也收获了李校长的暖心惊喜——一场专属的“樱桃节补过派对”。从科技节的星辰大海,到樱桃树的甜蜜果实,实小人用热爱与坚持证明:科学教育,可以很硬核,也可以很温暖! 从摩诃池畔的一草一木,到科技馆穹顶下的星辰大海;从泛黄课本里的油印字迹,到AI赋能教育的最新前沿;从立足校园实际勤恳耕耘,到跨省交流硕果累累。实小科学组用“融”的智慧,让科学教育突破围墙的限制,跨越时空的界限,广泛播撒科学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遇到适合的温度和土壤,便会生根发芽,终将长成赋能人类,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赖波 通讯员 周会 李孟朦 罗琳杰 张轶超) |
责任编辑:易鑫 |